新竹街
新竹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03年至1930年间存在之行政区,在1903年的范围仅包含新竹城周边地区,隶属于新竹厅;之后在1920年10月随行政区划调整改隶属新竹州新竹郡,并扩大范围并入了邻近14个街庄,将原有街庄改为大字;其范围包含今新竹市北区的东半部,以及东区的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大致可简单区分为新竹都城隍庙前至北门街头尾为中心,大约半径5公里内。1930年1月,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
行政区划
新竹厅在1903年1月1日实施街庄整并,将原本的50个街庄整并为「新竹街」,其下设有的9个土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枕头山脚。1904年7月16日,新竹街土名东门之内的尔雅家削除,改划为同街土名南门之内。
1920年10月1日,新竹街将邻近同样位于竹北一堡之客雅、水田、苦苓脚、仑仔、树林头、湳雅、东势、赤土崎、埔顶、柴梳山、金山面、吉羊仑、沙仑、溪埔仔合并[1],原街庄改为大字,新竹街辖域内分为新竹、客雅、吉羊仑、沙仑、仑子、溪埔子、苦苓脚、树林头、水田、湳雅、东势、赤土崎、埔顶、柴梳山、金山面等15个大字。
- 新竹大字下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枕头山脚」小字名
- 溪埔子大字下有「溪埔子」、「四分子」、「白沙屯」小字名[1]
1930年1月20日,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与嘉义市同时成为州辖市。
1920~1930 | 1903~1920 | 1903年前[2] | ||
---|---|---|---|---|
街庄 | 大字 | 街庄 | 土名 | 街庄 |
新竹街 | 新竹 | 新竹街 | 东门 | 东门街、后圳沟街、暗街仔、尔雅家、武营头、城隍庙后、大埕 |
西门 | 西门大街、西门街、西门小街、西门谷仓口、西门中巷街、鼓楼内街、太爷街、衙门口街、南门谷仓街、妈祖宫街、书院街、下后车路、苎仔园、何厝沟、石坊脚、圳沟墘、后车路 | |||
南门 | 南门大街、南门中巷街、武庙后、考棚边、公馆埕 | |||
北门 | 北门大街、米市街、前布埔、后布埔、打铁巷、后车路 | |||
东门外 | 东门外街 | |||
西门外 | 西门口街、竹篙厝、店仔街 | |||
南门外 | 南门外、园中央、巡司埔、尔雅家 | |||
北门外 | 北门口、水田街、水田前街、水田后街、仑仔、田顶 | |||
枕头山脚 | 枕头山脚、顶竹围庄 | |||
客雅 | 客雅 | - | 园中央、大竹围庄、大坵园庄、溪仔尾庄、崁仔脚庄、乌崩崁庄、内厝庄 | |
水田 | 水田 | - | 鱼种藔庄、大埕庄、水田庄、田心仔庄、羌藔庄 | |
苦苓脚 | 苦苓脚 | - | 下过沟仔庄、苦苓脚庄 | |
仑子 | 仑仔 | - | 客雅庄、仑仔庄、南势庄 | |
树林头 | 树林头 | - | 树林头庄、田心仔庄、水田尾庄 | |
湳雅 | 湳雅 | - | 金门厝庄、后湖庄、八卦厝庄、湳雅庄、旧社庄 | |
东势 | 东势 | - | 下东店庄、埤脚庄、埔心庄、后庄、潭后庄 | |
赤土崎 | 赤土崎庄 | - | 牛路桥庄、草厝仔庄、广含头庄、赤土仔庄 | |
埔顶 | 埔顶 | - | 埔顶庄、上过沟仔庄、冷水坑庄 | |
柴梳山 | 柴梳山 | - | 柴梳山庄、新庄仔庄 | |
金山面 | 金山面 | - | 金山面庄、风空庄 | |
吉羊仑 | 吉羊仑 | - | 吉羊仑庄、顶九甲庄、下九甲庄、上下六甲庄、番婆庄 | |
沙仑 | 沙仑 | - | 庄仔庄、后湖庄、过湖庄、上沙仑庄、下沙仑庄、芦竹湳庄 | |
溪埔子 | 溪埔仔 | - | 溪埔仔庄、白沙墩庄、四份仔庄 |
参见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
- . 新竹厅报. 1902-12-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