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等

契约经济学等领域,信息不对称(英语:Information asymmetry)涉及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好信息决策研究。

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中的权力不平衡,有时会导致交易的经济效率低下,最坏的情况下会导致市场失灵。 这个问题的例子有逆向选择[1]道德危机和知识垄断(英语:Monopolies of knowledge)。[2] 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或是形成经济租,引发寻租行为,导致信息较缺乏的那一方受损。处理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问题是信息经济学私法刑法公法的经济分析的主题。

形象化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常见方法是使用一侧是卖方而另一侧是买方的天平。 当卖方拥有更多或更好的信息时,交易更有可能发生对卖方有利(“权力的平衡已经转移到卖方”)。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当一辆二手车被出售时,卖家可能比买家更了解汽车的状况,因此也更了解它的市场价值,而买家只能根据卖家提供的信息和他们自己对车辆的评估来估计市场价值。[3] 然而,权力的平衡也可以掌握在买方手中。 购买健康保险时,并不总是要求购买者提供未来健康风险的全部详细信息。 通过不向保险公司提供此信息,买方将支付与将来不太可能需要给付的人相同的保费。[4] 这两个举例说明了当存在完美信息时两个代理之间的权力平衡。 如果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则操纵交易的权力将由向买方一方倾斜的规模表示。

信息不对称延伸到非经济方面之行为。 私营公司比监管机构更了解他们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将采取的行动,监管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损害。[5] 国际关系理论已显示,战争可能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6],“现代大多数大型战争都是领导人错误估计他们的胜利前景”。[7] 国家领导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Jackson 和 Morelli 写道,当“他们对彼此的军备、军事人员素质和战术、决心、地理、政治气候,甚至只是关于不同结果的相对概率”或他们“关于其他行动者动机的不完整信息”。[6]

信息不对称是在代理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这些问题中,信息不对称是误导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每个沟通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8] 信息不对称与完美信息形成对比,完美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关键假设。[9]

该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 阿克洛夫在1970年代发表著作《柠檬市场》作了进一步阐述。199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 James A. MirrleesWilliam Vickrey,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信息下的诱因(英语:incentives)经济理论的基础性贡献”。[10] 这导致诺贝尔委员会承认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11]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分析”。[12]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包括消息揭露认证制度、信誉与评价制度、提供商品的保固维修、售后服务、制订规范等。

参看

参考文献

  1. Charles Wilson (2008). "adverse selectio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John O. Ledyard (2008). "market failur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Akerlof, George A.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08-01, 84 (3): 488–500 [2023-03-24]. ISSN 0033-5533. JSTOR 1879431. doi:10.2307/18794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英语).
  4. Arrow, Kenneth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63, 53 (5): 941–973. JSTOR 1812044.
  5. Fullerton, Don; Wolfram, Catherine. (PDF).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May 2010: 11 [9 March 2019]. ISBN 978022626914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6).
  6. Jackson, Matthew O.; Morelli, Massimo.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 (4) [2023-03-24]. ISSN 0002-82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7. on, G. John IkenberryJuly/August 1999Published. . 1999-07-01 [2023-03-24]. ISSN 0015-7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美国英语).
  8. Christozov D., Chukova S., Mateev P., Chapter 11. Informing Processes, Risks,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Misinforming, in Foundations of Informing Science, ISI, 2009, pp. 323–356
  9. . NobelPrize.org.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2) (美国英语).
  10. . NobelPrize.org.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 (美国英语).
  11. Rosser, J. Barkley Jr. .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3-01-01, 15 (1): 3–21. ISSN 0953-8259. S2CID 154549764. doi:10.1080/09538250308445.
  12.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1: 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ress release from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Nobel Foundation, nobelprize.org, October 2001, accessed November 12, 20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