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史

象棋类游戏的源头,一般认为源自印度恰图兰卡,后来发展成中国象棋西洋棋日本将棋韩国将棋等游戏。

最早的象棋类游戏的棋谱,载于《事林广记》。

印度起源

笈多王朝恰图兰卡是所有象棋的祖先。根据出古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的棋盘来自西元前五、六世纪的八条盘碁,在霍斯劳一世时发展成波斯象棋

中国象棋

波斯象棋传入中国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国象棋[1]

德国国际象棋历史学家Peter Banaschak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录》内没有“”的宝应象棋是中国象棋的真正来源[2]

象棋中的象完全源于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两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两格,即是“田”字,也因此两方的象互相不能够攻击对方。后来中国象棋红方的“象”改成了“相”。

宋朝时,中国象棋受至少是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围棋的影响,由走格子变成走点。象形立体棋子变成了圆棋子。王变成了将,增加了砲——当时指掷石机。

中国象棋传至朝鲜后,进一步发展为朝鲜将棋

东南亚

东南亚的象棋也是发源自恰图兰卡。常见的特征是兵的位置在第三排或更前面、走至底线再后退后可以升级。象可以斜走一步或前进一步。

日本将棋可能是源自泰国象棋,其升级区域皆为三排,且象的走法一样。

欧洲象棋

波斯象棋后来传入欧洲,经过一系列的转变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中的象亦同样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象,后来于约16世纪因为棋子上的两个象征象牙的突出部形像主教教帽,在英语被命名为主教,走法后来就从走固定斜向两格变为斜向走任意距离。

为了加快开局,兵变成一开始可以走两步,也因此有了吃过路兵的规则。王车易位短兵象棋的发展也是为了加速游戏进行。

士/王后原本是最弱的,只能斜走一步,但在15世纪末转为今天国际象棋中可以直走斜走任意步数的规则。

其他假说

六博源头说

一种理论认为,国际象棋是中国象棋或者其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前身发展而成[3],美国一位姓李的统计系华裔教授,据韩信改为了六博,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3年冬天发展出象棋的雏形,但没有文献,文物作为证据支持 。据古象棋棋谱收藏家刘国斌考证,“楚河汉界”这四个字是1920〜1930年代出现在中国象棋棋盘的[3]

持论者认为六博也叫象棋,棋子有枭、卢、雉、犊、塞这五兵种之分,《韩非子》:「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这一点和象棋中以杀将夺帅为胜相类似[4],所以是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5][6],之后改造为不用掷采、纯策略的塞戏[7]北周再变为北周象戏唐朝再成为宝应象棋,又传入印度发展成恰图兰卡[8]

质疑

此传承被杨荫深张如安等中国学者质疑,因为六博、北周象戏、宝应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或棋盘都大相迳庭[9][10]

考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11],因错读《山堂肆考》:「古者乌曹氏作博: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彩。」把樗蒲与六博混为一谈,把樗蒲的采当成六博棋子名[12],也错把杀枭等同于象棋类游戏的将军,杀枭是抢敌方的鱼或阻止敌方得鱼的策略,而非胜利条件。而且六博不是象征人类兵种的战争,而是象征猛禽猎鱼[13][14]。多兵种的棋类早在乌尔王族局戏就有,有暴风鸟、渡鸦、鸡、鹰、燕这五种棋子[15]

塞戏又名格五,也是需掷采、有运气的博戏,掷具为箸,有四采,在战国时代就与六博并称,并非汉代改造出现[11]。北周象戏是掷赛游戏的博戏,而非象棋类游戏[9][16]

六博源头说是以讹传讹的结果[17],根本原因是象棋可以指象牙棋子,六博弹棋围棋双陆、象棋等均可以使用。

易经起源说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说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棋盘共六十四格对应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18]

质疑

宣称李约瑟指称象棋是中国依据占卜而发明的说法是以讹传讹,因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讲的是与《灵棋经》同样用于占卜的星棋,而不是象棋[19]

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并无黑白棋格,所谓黑白棋盘的证据是来自《古锦图案集》,是当时清朝受国际象棋传入而放于织品的近代之物[20]

博戏、象数结合说

刘文哲认为所有棋类都来自《易经》的阴阳八卦、西周的五行思想宋朝时的河图洛书象数[21][22][23]

宋会群苗雪兰在《中国博弈文化史》也认为六博是源头,但演变过程中多了四维戏儒棋,并认为传承过程是受象数影响,以及加上印度象棋的结合。他们主张六博当时就有反镜像数,改变成四维戏、再改造为儒棋,之后锐变北周象戏,再跟印度四角棋结合。根据1955年出版的《古锦图案集》收录一幅唐宋之间、主题为琴棋书画苏州织锦有一张八乘八的黑白棋盘,认为暗示六十四卦,并且就是宝应象棋的棋盘。在宋朝为了反映河图洛书的图十书九、洛书的九宫图,棋盘变为横十纵九路与增加河界、九宫,最后改为中国象棋。[11]

质疑

由苏州织锦厂新设计的「琴棋书画锦」,棋改采用国际象棋。

该幅织锦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生产苏州宋锦的苏州织锦厂设计的七彩重锦「琴棋书画锦」,并非唐宋古物图案。错误在于将宋锦误以为是宋代生产的织锦[24][25][20]

参见

参考资料

  1. .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2. Banaschak: A story well told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 being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David H. Li's "The Genealogy of Chess"
  3. Li, David H. . 1998. ISBN 0963785222.
  4. .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30).
  5. 河北平山西汉墓葬发掘出象棋鼻祖(图)
  6.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8).
  7. 汉代格五棋塞戏与棋待诏吾丘寿王的故事
  8. .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7).
  9. 杨荫深. . 中国: 上海世界书局. 1946-2 (中文).
  10. 张如安. . 中国: 团结出版社. 1991-11. ISBN 9787801301703 (中文(中国大陆)).
  11. 宋会群、苗雪兰. . 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9716854 (中文(中国大陆)).
  12.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二卷)【清弘赞注】
  13. 焦氏易林》:「豫之剥:野鸢山鹊,奕棋六博;三枭四散,主人胜客。」、「否之睽:野鸟山鹊,来集六博;三鸟四散,主人胜客。」
  14. 《古博经》:「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枭)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
  15. .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16. 崔乐泉. . 中国: 文津出版社. 2010-11-01. ISBN 9576689279 (中文(中国大陆)).
  17. 杨荫深. . 中国: 上海世界书局. 1946-2 (中文).
  18. 【国际象棋起源的传说】
  19.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6册二十六章物理学(i)磁学和电学中(8)磁体、占卜与象棋
  20. 颜下里. 第36卷. 中国: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5-03 (中文(中国大陆)).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issue=被忽略 (帮助)
  21. 刘文哲. . 中国: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1-07-01. ISBN 9787805487038 (中文(中国大陆)).
  22. .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23. .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24. 王端. . 中国: 四联出版社. 1955 (中文).
  25. 杨力. . 中国: 人民出版社. 1987-02-01. ISBN 9787500730071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