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
觚(音“孤”),本名“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用于承酒的礼器,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材質爲青銅。圈足,喇叭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形似尊。有圓胴和方胴、出戟和無出戟等之分。[1]宋和明清時期所製者則多爲瓷質。[1]
春秋時期,觚的造型已發生變化,與商、西周不同。孔子對此感歎道:「觚不觚,觚哉!觚哉!」[2]
名称
在古代文献中,“觚”这个词不见于甲骨文,也不见于青铜器的铭文,最早出现在《仪礼》中。关于“觚”这一词的词源,《博古图录》这样解释道:“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而继之以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然后知酒之败德有如此者;败德若是,安得而不孤哉。先王制觚,所以戒其孤也。”也就是说,古人是为了“戒其孤”,因此制作了名为“觚”的物品。[3]
而最早将文献中的“觚”与实物联系起来的,是宋代金石学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大多由宋代的金石学家命名。有的是依据器物自身铭文中的本名,有的则是经过考证,觚就属于后一种。据《博古图录》中记载,北宋画家李公麟收藏了一件青铜容器,容量刚好是爵的二倍,与《韩诗外传》记载的“一升曰爵,二升曰觚”完全一致,便将这类青铜容器叫做“觚”了。[3][4]
然而宋人的结论是错误的。2009年8月,考古学家在一名陕西收藏家手中发现一件据说出土自山西的觚,这个觚制造精美、时代明确(西周康王时代)、还有一篇铭文:“成王易内史豊祼,弗敢豦,作祼同”。大意是说:成王赏赐内史亳醴酒、祼礼,亳不敢忘,做了用以祼礼的同。[5]通过铭文,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喇叭口、圈足、长身的青铜酒器叫“同”,而并不是宋代人认为的文献中的“觚”。[6]考古资料证明觚和爵总是作为一个组合同时出土,而甲骨文中经常有“同爵”这样的字,也可作为“觚”本应叫“同”的证明。[7]《尚书·顾命》中也有关于“同”的记载,但早在汉代,人们便已不知“同”为何物,众说纷纭。[5]现在我们知道,被宋人误称为“觚”的青铜酒器其实叫“同”。
至于文献中的“觚”是什么器物,还需要另加研究。[8]然而自宋至今已近千年,人们已经习惯将这种青铜器称为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參考資料
- 銅膽插花韻自饒 略談花尊、花觚與內膽,廖寶秀,故宮文物月刊,國立故宮博物院,380期
- 《論語·雍也》
- 李, 济. . 第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3. ISBN 978-7-208-14540-5. OCLC 1046076134.
- Harrist, Robert E. The Artist as Antiquarian: Li Gonglin and His Study of Early Chinese Art. Artibus Asiae. Vol. 55, No. ¾ (1995), 261
- 王, 占奎. . 考古与文物. 2010, (02): 34–39+2 [2020-09-30]. ISSN 1000-7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吴, 镇烽. . 考古与文物. 2010, (02): 30–33+129+2 [2020-09-30]. ISSN 1000-7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查飞能. . 西南大学: 167–173. 2019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www.kaogu.net.cn. [2020-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