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口音
西关口音,又称西关话,是粤语广州话或称广府话的一种子方言(或称口音),指以往居住在广州市西关地区一带的居民(旧街坊)所操粤语之地方口音。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而广州话以城内口音为标准。粤剧(广东大戏)以西关口音演出。
西关口音(西关话)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大陆 |
区域 |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西起荔湾路、东起人民路(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北起西华路、南起沿江西路) |
母语使用人数 | 近乎没有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使用人群
西关口音使用人群主要是以往居住在广州西关地区一带的旧街坊。现在住在西关的人已基本上失去此口音,实为西关口音的懒音。
与广州地区其他粤语(城内音)的区别
某些字汇发音不同
西关口音 | 城内音 |
han3(瞓)觉(较接近古音“困”) | fan3(瞓)觉 |
ji1(依)家 | ji4(而)家 |
ji1(依)个 | ni1(呢)个 |
i与ei/ai
西关口音把一些字的ei和ai韵发成i韵,此种现象也出现在南海口音里,如:
字 | 西关口音 | 城内音 |
使 | si2 | sai2 |
死 | si2 | sei2 |
四 | si3 | sei3 |
嘶 | si1 | sai1(推广普通话运动后越来越少人读sai1,受普通话影响改而念si1) |
埋头 | mai4 | maai4 |
砒霜 | pai1 | pei1 |
舌尖齿音
此外,西关口音加强舌尖齿音。也就是说,在发“知”、“雌”、“斯”时,城内人念作[tɕi]、[tɕʰi]、[ɕi]:口部较为放松,接近国际音标的[tɕ]、[tɕʰ]、[ɕ];而西关人则念作类似[tsi]、[tsʰi]、[si]的音:舌尖顶住上牙龈,堵塞一部分气流,嘴部较为紧张,发出像国语zh、ch、sh的音(但又并非翘舌,口腔远不及其紧张);准确来讲,舌尖齿音比较接近城内音中“左”、“初”、“所”的声母[ts]、[tsʰ]、[s]。可以说,西关音把[tɕ]、[tɕʰ]、[ɕ]以及[ts]、[tsʰ]、[s]都发作类似[ts]、[tsʰ]、[s]的音。有一句代表“撚”西关音的话:亚“四”,拧几毫“纸”,去买啲水“柿”。特点上,广西邕寻粤语的为代表的南宁白话与广州西关口音几乎相同的。很多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清朝时期大面积的广东人口向广西转移,并且落户在南宁,使得南宁白话在发音上至今保留有与西关口音的较高发音相似度。除此之外南宁白话至今无任何懒音出现,可能是归功于南宁长期发展缓慢,外来人口较少,以及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使得老南宁白话的发音得到保存。
很多学者现在已经开始从南宁白话上来寻找老西关口音痕迹。这里指的老南宁白话与现在南宁的新南宁白话有所不同,2005年以后,由于东盟博览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大量广东人开始涌入南宁。与在新城区的南宁白话用户混居,由于经济上的优越感,使得南宁白话用户的发音受到广东外来人口的影响较大,特点是许多带有舌尖齿音的南宁白话发音消失,开始在语调和发音上往广州话转变。但是未出现懒音现象。本地人称之为“南宁话”主要在新城区盛行。中山大学的学者表示,南宁新城区的南宁白话可能演变出一种介于老南宁白话用词以及广州话发音语调之间的一种新的粤语不带有懒音的方言。
地位

争议
由于古时西关并不算作省城的一部分,有部分人认为广州话不应以西关口音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城内音为标准。有人甚至认为西关口音是粤语懒音的源头[1]。对广州话以何为标准暂无定论,但由于西关口音广泛传播,且西关后来成为广州城的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大多数语言学家均认为广州话应以西关口音为标准。
现状
虽然西关口音被视为标准广州话口音,但现在依《广州音字典》所收字音来看,并没有专门视西关口音为主收对象,而是以当前珠三角广府人通用口音为标准。
由于中国大陆采取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而且改革开放后不少外省人南迁至广东,加之在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及电影的影响下,香港口音(港式粤语)事实上已经取代广州成为粤语文化的中心。很多西关人甚至连广州话都讲得不好。另外,广州当局没有文化保育的清拆发展计划,致使西关不少地区改建高楼大厦,居民被当局安置到其他地区(如白云区, 天河区,甚至花都区等地), 又不能回迁,使旧城区逐渐空心化。
西关口音渐渐消退、失散,这种以村、乡为基础的小范围方言是粤语分支的一个特色,城市化把一些曾经广泛存在过的方言消退掉。现在只能从西关老人家和一些致力于文化保育的人士口中听到西关口音。
现今,广州以致广东媒体对粤语的发音问题已不再重视,只有少部分播音员仍然能说一口标准的广州话(西关口音),例如广州电视台《羊城度度有段古》嘉宾主持、广州说书艺人颜志图仍带有浓厚的西关口音。
西关、东山、海珠口音到今日已几乎混为一体,西关口音正逐渐消失。
参考数据
- 实际上,若真的要探求粤语懒音的源头,那应该是n、l不分的南海音、ng脱落的番禺音和香港早期的懒音。
- 《粤语教学与读音研究》(莫朝雄着,香港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