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凯

西斯凯共和国南非语英语:科萨语),通称西斯凯,是一个位于南非东南部的班图斯坦,为名义上独立的国家。西斯凯占地面积7,700平方(3,000平方英里),几乎完全被当时的开普省所包围,并在印度洋沿岸拥有一小段海岸线。

西斯凯共和国
iRiphabliki ye Ciskei
1981年—1994年
西斯凯国旗
国旗
西斯凯国徽
国徽
格言:Siyakunqandwa Ziinkwenkwezi科萨语
“天空才是极限”
国歌:Nkosi Sikelel' iAfrika
《天佑非洲》
西斯凯在南非的位置(红色)
西斯凯南非的位置(红色
地位班图斯坦
(名义上的议会民主制
首都比绍
常用语言科萨语
英语
南非语
首席部长 
 1972年–1973年
首席J·T·马班德拉
 1973年–1978年a
伦诺克斯·塞贝
 1978年–1990年b
伦诺克斯·塞贝
 1990年–1994年
准将欧帕·古罗佐
历史 
 自治政府
1972年8月1日
 名义上独立
1981年12月4日
 重新并入南非
1994年4月27日
面积
 总计
9,000平方公里
人口
 普查
677,920
货币南非兰特
前身
继承
南非
南非
  1. 议会民主制
  2. 一党制

根据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在“自治”领土上为黑人留出了土地。西斯凯被指定为科萨人的两个“家园”(或称班图斯坦)之一。恩吉卡科萨人被强行安置在西斯凯,而格卡勒卡科萨人则定居在特兰斯凯(另一个为科萨人预留的“家园”)[1][2]。与包括同样被视为科萨人“家园”的特兰斯凯在内的其他班图斯坦不同[3],尽管西斯凯当局努力创造一种独特的“西斯凯人”身份,但其被形容为“绝对没有任何种族、文化或语言的事实基础”[3]

与特兰斯凯相反,西斯凯的领土基本上是连续的、大多为农村地区,以及由世袭的酋长统治;至于特兰斯凯则由几块“保留地”拼凑而成[3],当中穿插著白人农场。西斯凯有通过选举当选的首脑、有一个相对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民众[3],该地区的黑人居民倾向于反对传统的控制方法,他们经常到东伦敦昆士敦以及威廉王城工作[4][5]。这些差异被认为是将西斯凯与特兰斯凯分开,为科萨人预留两个独立“家园”的原因[4]

在创建西斯凯之后,种族隔离政府将大量黑人从开普省内的白人区域驱逐至西斯凯,特别是“非生产性”的班图人女性、有抚养子女的人、老年人以及体弱者,而且他们还被视为廉价黑人劳动力的储备[5][6]

在西斯凯存在期间,其经常迁都。最初,兹韦利查作为临时首都,并认为爱丽丝将成为国家的长期首都。然而,最终却由比绍成为西斯凯首都,直至其重新并入南非为止。

“西斯凯”这个名称意为“在凯河的这一侧”,与邻近的班图斯坦——特兰斯凯形成对比。

历史

西斯凯的农村地区
西斯凯地图

1811年,约翰·克拉多克爵士被任命为开普殖民地的总督,当时祖尔草原地区已经陷入混乱,许多白人农民开始放弃他们的农场[7]。在1812年,约翰·格雷厄姆中校根据总督的指示,迫使20,000个科萨人越过鱼河[7]。随后,边界上竖立了27个军事哨所,因而创建了驻军城镇格拉罕镇克拉多克[7]

在19世纪末,在鱼河与凯河之间的英属卡弗拉里亚地区被划为预留给班图人的土地,从此该地被称为西斯凯[8]。欧洲人将该地区命名为“西斯凯”,以区别于凯河以北地区的“特兰斯凯”[9]

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后,与其他英国殖民地不同,班图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仍然不明确。1913年的《土着土地法》划定了联邦的“保留地”,将这些土地出售或出租给欧洲人是非法的(在开普殖民地除外)[8]赫尔佐格将军奉行其隔离政策,随后于1936年通过了《土着信托与土地法[10]。这一行动废除了班图人购买除现有“保留地”之外的土地的权利[10]

随着土地的增加或减少,西斯凯地区的边界亦有所改变。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解决方案是解散格伦·格雷区及赫歇尔区,并将其分配给新独立的特兰斯凯[6],而两区的人口则迁入西斯凯其他地区以保留其南非公民身份(他们之后在西斯凯独立时失去南非公民身份)[6]

到20世纪70年代,南非政府决定通过将分配给西斯凯的现有“保留地”合并,以及干预并购买白人的土地,从而使西斯凯的边界成为一个综合区域[6]。这种合并减少了西斯凯边界的总长度,使南非政府更容易通过警察来进行监控,并尝试为“家园”创造更可行的区域[6]

独立

1961年,西斯凯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并于1972年在首席大法官马班德拉伦诺克斯·塞贝的统治下宣布“自治”。马班德拉是一个丰古人(在边境战争中与英国结盟的族群),历史上接受过较好的殖民地教育。拉拉贝人对种族隔离当局的“再分配”政策表示不满,尽管塞贝后来撒回他的反丰古人言论[11],但拉拉贝人的立场最终使塞贝在选举中胜出[12]

1978年,西斯凯成为塞贝统治下的一党制国家,在1980年独立公投后,西斯凯于1981年成为第四个被南非政府宣布为独立的“家园”,其居民失去南非公民身份。然而,南非与西斯凯之间并没有设立边境管制

在南非的白人地区或农场,黑人被发现没有许可证,种族隔离当局经常强行将几代的黑人迁移至西斯凯,他们从邻近“白人走廊”的“黑人居住点”[13]迁入肮脏的安置营地内[14]罗德斯大学在198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其中一个营地内有40%的孩子因营养不良而肌肉萎缩,10%的人患有夸休可尔症[13],而位于康山的另一个营地,50%的孩子在5岁前死亡[13]。除此之外,在安置营地内亦爆发伤寒流行病,而这些营地往往是孤立的,缺乏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和学校,并远离城市地区[5]。黑人被迫迁移到西斯凯,造成了“家园”内的人口密度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6]

西斯凯政府曾经几次对反对其统治的社区实施集体惩罚,由于政府对反对者进行骚扰以及拒绝提供服务,这使得人们逃离班图斯坦,并回到南非[15]

与其他班图斯坦一样,国际社会并不承认其独立性。塞贝曾声称以色列已给予西斯凯官方承认,但以色列外交部否认此事[16]

西斯凯-特兰斯凯敌对行动与卡特泽行动

作为一个更大、更富裕以及更多人口的实体,特兰斯凯在1986年及1987年[17]对西斯凯[4][18][19]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袭击[20],并试图控制西斯凯。其中一次袭击是对领导人伦诺克斯·塞贝家中的大院进行攻击,目标明显是将他当作人质,以迫使两个班图斯坦合并[21]。此前,特兰斯凯曾向伦诺克斯·塞贝的疏远兄弟查尔斯提供庇护,后者是西斯凯安全部队的前负责人,他因煽动叛乱而被关押在西斯凯[13][22],并绑架了伦诺克斯·塞贝的儿子[23]。表面上,南非政府对此事进行干预,以警告特兰斯凯政府[4]。然而,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后来发现一个将特兰斯凯与西斯凯合并为科萨兰“家园”的计划,至于营救在监狱中的查尔斯·塞贝的行动则是由与民事合作局有联系的南非安全部队所策划的,此举是为了巩固开普省东部地区的反非国大阵线,是失败的卡特泽行动的一部分[24][25][26][27]

政变

1990年,欧帕·古罗佐准将废除了伦诺克斯·塞贝的总统职务,并将他裁定为独裁者。在1991年及1992年期间,南非许多种族隔离法律相继废除,使“家园”失去继续存在的法律基础与理由。非洲人国民大会强烈要求他们重新并入南非。然而,古罗佐以及其他“家园”的领导人对此表示反对。

比绍大屠杀

1992年9月7日,西斯凯防卫军向一群要求古罗佐下台的非国大党员开火[28][29]。在西斯凯首都比绍的体育场外发生大屠杀,造成28人死亡、几百人受伤[28][29]

合并

古罗佐拒绝参与多党谈判会议,以达成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宪法,并威胁要抵制第一次多种族选举。然而,这情况未有持续下去,1994年3月,西斯凯政府人员因为担心在后种族隔离时期会失去工作保障与养老金而罢工。随后警察哗变,使古罗佐于同月22日辞职。过渡运行委员会任命了两名管理人员来控制“家园”,以确保安全,直至下个月举行选举为止。此外,过渡运行委员会还阻止南非政府部署南非警察的准军事部队——内部稳定单位,因为该部队涉嫌煽动南非其他地区的暴力事件;而西斯凯军队则威胁称,如果内部稳定单位进入西斯凯领土,他们就会向其开火。

在种族隔离结束后的第一次选举之后,西斯凯以及所有其他“家园”于1994年4月27日重新并入南非。与特兰斯凯一样,西斯凯亦成为新省份东开普省的一部分,而其首都比绍则成为新省份的首府;自2016年起,原西斯凯部分地区分别成为布法罗大都会自治市克里斯·哈尼区自治市以及阿马托勒区自治市的一部分[6]

人口

在198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西斯凯有1,072,353名居民(其中442,000人居住于西斯凯以外)[30]。然而,该人口普查的数字只包括科萨人,并未计算作为少数的白人以及有色人[30]。西斯凯当地人与外来农民工的人口比例不断变化。

到了1991年时,西斯凯人口为847,000人(包括所有族群)[30]。当时有超过6,000,000个科萨人,其中大约839,000人住在西斯凯。

参见

  • 特兰斯凯
  • 丰古人
  • 特博文西四国领导人列表
  • 西斯凯防卫军

参考文献

引用

  1. B.), Peires, J. B. (Jeffrey. . Jonathan Ball. 2005. ISBN 978-1868421596. OCLC 61529352.
  2. Mills, Wallace G. .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August 1983, 18 (2): 265–267. ISSN 0008-4107. doi:10.3138/cjh.18.2.265.
  3.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4.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5. (PDF). [20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9).
  6. (PDF). [11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11).
  7. Cameron, Trewhella; Spies, S.B. (编). 1. Jonathan Ball Publishers, Johannesburg. 1980: 79 [1986]. ISBN 978-0-86850-118-5.
  8. Boyce, A.N. 3. Juta & Company, Limited. 1971: 700 [1969].
  9. Bulpin, T.V. Mayhew, Vic; Duncan, Tony; Handler, Rosemund , 编. 2. Reader's Digest. 1980: 152. ISBN 978-0-620-04650-3.
  10. Boyce, A.N. 3. Juta & Company, Limited. 1971: 702 [1969].
  11.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12.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13. Lelyveld, Joseph. .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14.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15. . sabctrc.saha.org.za. [18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16. Sasha Polakow-Suransky, The Unspoken Alliance: Israel's Secret Relationship with Apartheid South Africa,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 p. 157.
  17. . sabctrc.saha.org.za. [9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18. . publishing.cdlib.org.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19. Times, Alan Cowell and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 [19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20. . sabctrc.saha.org.za. [9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21. . 20 February 1987 [1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www.washingtonpost.com.
  22. .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16 March 2011 [18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23. PARKS, MICHAEL. . 27 September 1986 [19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LA Times.
  24. . www.justice.gov.za. SAPA. [7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3).
  25. . www.justice.gov.za. SAPA. [7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3).
  26. . sabctrc.saha.org.za. [9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27. . sabctrc.saha.org.za. [9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28. Ronnie Kasrils. . FinancialMail.co.za. 2004-05-07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1).
  29. . GreenLeft. 1992-09-30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5).
  30. Nohlen, Nuscheler: Dritte Welt, S. 418

来源

  • Mager, A.K. (1999) Gender and the Making of a South African Bantustan: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iskei, 19451959, Heinemann.
  • Switzer, L. (1993)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an African Society: The Ciskei Xhosa and the Making of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Ciskei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