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屿东台
西屿东台,又称作东台古堡、西屿东炮台,是位于澎湖县西屿乡内垵村的清代军事遗址,当前属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西屿东台 | |
---|---|
西屿东炮台、东台古堡 | |
![]() 西屿东台中央入口
| |
位置 | ![]() |
坐标 | 23.565618°N 119.514055°E |
建成时间 | ![]() |
类型 | 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
详细登录数据 | |
开放 | 正常开放中、免费参观 |
历史
清领时期
西屿自明郑末年时即设置炮台,西元1683年(明郑永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师提督施琅将率舰攻打澎湖,明将刘国轩为强化澎湖而兴建砲台,清廷占领后,则延用明郑时期构建的砲台做为防御设施。光绪九年(1883年),归因清法战争,澎湖通判李嘉棠奉李鸿章之命,在当地内置造两座防御砲台。由于未能安装新式大砲,因此在后来的战争未能发挥作用。战争结束后归因台湾建省,为因应防御海上敌舰攻击,台湾巡抚刘铭传亲履澎湖会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岛孤危绝险,为闽台门户,必须御筑坚厚砲台,购置精利大砲,选派劲旅驻扎,方足以守御。」多次奏请加强澎湖的海防,最终任命澎湖总兵吴宏洛,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兴工建造,光绪十五年(1889年)完工使用。[1]
日治时期
1895年(光绪21年),归因乙未战争使日军登陆澎湖,日舰畏惧于西屿西台的火砲威力,转由湖西里正角海岸登陆,西屿西台因位于澎湖岛的最西侧,无法火力支持澎湖岛东侧的拱北砲台,最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火砲威力,澎湖则在三天内完全攻陷。[2][3]
日军在占据澎湖岛后,随即起调查和测绘澎湖各砲台之标高和配备,因为防止敌军由西方登陆及袭击,1901年(明治34年)将西屿东砲台改建成西屿东堡垒,并改配备4门12吋加农砲、机关砲2门,附属砲台则配备9珊加农速射砲4门、机关砲2门等工程。1919年(大正8年)因调整澎湖岛要塞兵备,而将西屿东堡垒和附属砲台改称「东砲台」,其主要任务为防止敌舰艇前方海面对马公港采取动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美军采跳岛作战方式,加上1941年完成要塞再整理计划,声明东砲台退役,西屿东台自此不再具有火砲防御功能的砲台而保存至今。[4]
空间配置
西屿东台整体呈方形,东西向长、南北向短,占地约一点三公顷,四周设护墙两道,墙外设壕沟。结构包括堡门与土垣、内壕沟、子墙、内垣广场、兵房、外垣广场、砲座与外垣壕沟等,砲座及兵房等设施采凹下式做法,能与当地地形环境相配合。面海一侧,安砲位三处,计圆形一座、半圆形两座,配备英国制阿姆斯脱朗后膛砲7吋、8吋、10吋各一门。配合砲位,子墙内凿有成排储弹孔。砲位与砲位之间,为弹药库及U字体平面的圆拱砖造营堡与兵房,此外砲台中央入口有弧拱门洞,题额为「西屿东台」。[1]
图辑
参考数据
- 澎湖县国定古迹西屿东台调查研究补遗·澎湖县文化局
- 日本参谋本部 原着;许佩贤 译. 《攻台战纪:日清战史 台湾篇·第一章 占领澎湖岛》(《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八编35章翻译). 远流. 1995-12-15: 70-100、410、411页.
- 叶振辉. 〈乙未中日战争澎湖之役〉. 《硓𥑮石》28 (澎湖县马公市: 澎湖县文化局). 2002-09-25: 32-57页.
- 『台湾防卫计划(澎湖岛要塞火砲配置図)』 アジア歴史数据センター(JACAR) Ref.C11110400900, C11110401100
- https://www.phhcc.gov.tw/home.jsp?id=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文化资产 - 澎湖县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