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在美
生平
出生於台北東區,高中畢業赴美,南康州大學,紐約影視藝術中心畢業。
文學
曾獲時報百萬小說最佳人氣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洛杉磯P.V.藝術中心繪畫獎,並三次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1]
影視
曾於紐約編、導實驗電影《異鄉女子 ( The Toy Gun )》、短片《你給我一個橘子,我給你一個 Pie 》。
於台灣拍攝九二一地震紀錄片。
編導作品參與美國紐約華裔影展、金馬獎外片觀摩展、台北電影節。
曾主演台視八點檔國語連續劇《巴黎機場》,電影《阿勇》。
為電影《記得當時》原創劇本(白景瑞導演),製作並主持公視「文學頻道」節目十三集。
編導電視單元劇《第六十六個冬天》。
劇本
《耶穌喜愛的小孩》、《悲愴紀事》( 改編自陳映真小說《趙南棟》 )、《五個印象》,曾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繪畫
曾於春之藝廊舉行「異度空間」聯展。
參與高雄美術館 2014 [異度空間]回顧聯展。
亞洲藝術中心繪畫個展。
美國洛杉磯國際藝術節聯展。
洛杉磯 Palos Verdes 藝術中心個展。
曾為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租售畫廊專屬畫家。[2]
現專事寫作,為影視工作者及當代畫家。
文學評論
齊邦媛曾評裴在美的長篇小說[海在沙漠的彼端]:「她將人生的沉悶、厭倦以及一個青年人渴望自家庭中解脫,尋找自我的部份寫得非常好,將人性在海和沙漠中交叉呈現,有種憂傷的調子。」[3]
葉石濤評裴在美短篇小說[耶穌喜愛的小孩]一文[追覓已喪失的時光](註)中提到:作者[以溫暖擁抱的胸懷,冷眼具體的觀察,人道精神從頭到尾貫徹始終。]
註: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1993時報文化出版。
文學作品[4][5]
書名 | 出版者 | 出版年 | 作品類別 |
---|---|---|---|
五個印象 | 行政院新聞局 | 1985 | 劇本 |
異鄉女子 | 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 1992 | 散文 |
悲愴記事 | 行政院新聞局 | 1992 | 劇本 |
無可原諒的告白 | 聯合文學出版社 | 1994 | 小說 |
耶穌喜愛的小孩 | 行政院新聞局 | 1994 | 劇本 |
小河紀事 | 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 1996 | 小說 |
海在沙漠的彼端 | 九歌出版社 | 1998 | 小說 |
殘酷得像詩 | 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 1998 | 散文 |
疑惑與誘惑 | 時報出版公司 | 2000 | 小說 |
下落 | 洪範書店 | 2002 | 小說 |
臺北的美麗與憂傷 | 商周文化公司 | 2005 | 小說 |
河流過 | 商周文化公司 | 2005 | 小說 |
遮蔽的時間 | 聯合文學出版社 | 2006 | 散文 |
宅男 | 聯合文學出版社 | 2009 | 小說 |
再見,森林之屋 | 聯合文學出版社 | 2012 | 散文 |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