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
虞 | |
---|---|
地位 | 周朝诸侯国 |
国都 | 平陆 |
政府 | 封地 |
• 始封此国者 | 周武王 |
• 爵位 | 公爵 |
• 姓 | 姬姓 |
• 始祖 | 虞仲 |
• 亡国之君 | 虞公 |
分封 | |
• 创始 | 西周武王、成王时期 |
• 灭亡 | 前655年 |
• 灭亡原因 | 被晋国假道伐虢之计所灭 |
历史
起源
虞国在起源上和吴国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泰伯和仲雍的后裔。“虞”字从虍吴声,“虞”古文「𠈌」、「吴」,形声字,《唐韵》遇俱切《集韵》、《韵会》元俱切,𠀤音愚。因为虞国和吴国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所以虞国又可以叫“北虞”,吴国也可以叫“南虞”。
据《史记》记载,泰伯和仲雍是吴国的始祖,虞国是吴国的分支。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因为季历生了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有圣瑞”,于是就要传位给季历及昌。于是泰伯和仲雍就出本“荆蛮”,断发纹身,自号勾吴,也就是吴国。泰伯死后传给仲雍,仲雍传给季简,季简传给叔达,叔达传给周章。在周武王克殷,创建周朝时,就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其弟虞仲则分封至夏墟,创建虞国[1]。
历史学家杨宽认为《史记》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认为泰伯和仲雍是虞的始祖,虞仲就是仲雍,而吴国是虞国的分支。他同时认为,宜侯夨簋中记载的将虞侯夨改封到宜地,并改称宜侯夨,说的就是吴国从虞分化出来的事[2]。
也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夨国﹝
与芮国争执
在周文王时期,虞国和芮国发生了争执。《尚书大传》和《诗经·大雅·緜》毛传记载,这次争执的原因是“争田”,因久不能决,于是双方请文王来解决。双方到了周的境内,还没有见到文王,就见到民俗相让,于是让其所争之田为闲田而退。《周本纪》则只说是因为“有狱不能决”,没有说是争田地。
君主列表
参考文献
- 《史记》〈吴太伯世家〉:「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 杨, 宽.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67–68. ISBN 9787208138247.
- 《史记·吴世家》。
- 《宜侯夨簋》,又吴镇锋《金文人名汇编》第339页。
- 《虞侯政壶》,又吴镇锋《金文人名汇编》第339页。
- 《左传》僖公五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