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非洲大蝸牛

虎紋非洲大蝸牛Achatina panthera)為非洲大蝸牛科非洲大蝸牛屬下的一個物種,為原產於非洲南部及東部的大型陸生性蝸牛,目前已入侵台灣。入侵原因不明,與非洲大蝸牛混生並且危害農作物。

虎紋非洲大蝸牛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纲: 腹足纲 Gastropoda
目: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科: 瑪瑙螺科 Achatinidae
属: 瑪瑙螺屬 Achatina
种:
虎紋非洲大蝸牛 A. panthera
二名法
Achatina panthera
Férussac, 1832

分類學

過去曾認為是近緣種无斑玛瑙螺底下的一個亞種 Achatina immaculata panthera,現在獨立為一個物種。學名的種小名 panthera,是獵豹的意思,形容其殼上紋路如同豹斑。

非洲大蝸牛屬的物種不但外觀近似,且食性、棲地選擇與入侵力也近似,在同科中外觀近似的Limicolaria flammea也在新加坡與非洲大蝸牛混生,情況類似臺灣虎紋非洲大蝸牛的狀況。由於同科的外觀型態類似,也有可能其中包含了未發現但存在的隱密種尚未被記錄。

物種描述

本種成中大紡錘形,右旋。在非洲地區殼寬平均約為8cm,最大可到8.5cm,在台灣則約4-6.5mm。殼高可達10cm以上,縫合線不明顯。在非洲地區平均為14cm,最大可到16.5cm,螺層數約7.5至9層[1]。殼黃褐色至灰白色,具有紅褐色的縱紋或是火焰斑塊,生長紋明顯,殼頂第1~3層殼色較淺,殼口寬廣為卵圓形,殼口軸唇緣處為深粉紅色。殼口軟體幼蝸時為淺褐色,成蝸後轉為灰白色,體色較非洲大蝸牛淡,且殼上有許多白色細紋。

生活習性

多在潮溼環境活動,如下雨天及夜間,常於農田、果園與樹林間發現。食青苔、苔癬、蕨類與真菌子實體。在臺灣,繁殖力與進食速度皆比非洲大蝸牛快,是龍鬚菜山蘇等菜葉作物的農產危害外來種。

分布與棲地

本種分布於非洲南部之辛巴威剛果,被引進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目前已入侵至法属圭亚那[2]臺灣多處,為強勢的入侵外來種[3]。在臺灣,分布於新北市、基隆市、花蓮縣、彰化市、屏東市、台東縣等地。

近似種的辨別

在臺灣地區,另有近似型態物種褐雲玛瑙螺Achatina fulica),無明顯棲地差異偏好,使得辨別更加困難。尤其體色為灰白色,容易與非洲大蝸牛的白子混淆。肉眼最容易辨別的方法是看軸唇緣處是否為深紅色,其次看老熟個體是否有許多白色細紋。與白子的非洲大蝸牛不同的地方是,虎紋非洲大蝸牛身上具有網狀淺褐色紋路,而非洲大蝸牛的白子體色近乎全白無網紋。

發現歷史

最早由法國博物學者Férussac發現於南非近馬達加斯加處。

入侵性

在臺灣,2011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邱郁文,與黃大駿、謝寶森、梁世雄等人調查研究顯示在南部的屏東內埔鄉車城鄉臺東東河鄉卑南鄉等地,且從各種大小殼的採集來推論,很可能已經建立穩定族群[3][4]。此後陸陸續續有網路照片傳出紀錄,2012年新增桃園[5]。2014年以前調查記錄增加彰化二水鄉基隆市,範圍已片及臺灣南北。

參考文獻

  1. . www.petsnails.co.uk. [201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2. Gargominy. . 2001.
  3. . taieol.tw. [2017-08-25] (中文(繁體)).
  4. 邱郁文. 黃大駿 、謝寶森、梁世雄. (PDF).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2012, 3 (65): 57-65 [2017-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29).
  5. 盧增鑫、顏辰鳳、張瑞璋、邱郁文. (PDF). 2015-11-12 [2017-08-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