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钩
历史
传说藏钩游戏始于西汉,汉武帝的婕妤钩弋夫人赵氏据说出生以来双手握拳,从不张开,汉武帝过河间遇到她,把她纳入后宫,一日召见她,她才将手展开,内藏一玉钩,因此被称为钩弋夫人。后来人们纷纷仿效,为藏钩之始[1]。
而明文记载藏钩游戏则是晋代,据周处《风土记》载,当时腊月饮祭之后,老人和儿童爱玩藏𫸩之戏,分为两组比赛胜负。此外也常作为新春游戏[2]。而据《渚宫旧事》载,东晋官员殷仲堪与桓玄曾一同玩藏钩游戏[3]
藏钩至唐代仍然很流行,殷敬顺的《敬训》亦有记载这种游戏[4]。《酉阳杂俎》记载当时有一名叫高映的举人以及一名叫石旻的隐士擅长于藏钩游戏中猜中,有一次段成式和高映一同玩藏钩,每组皆有五十多人,高映十猜九中[5]。又有一次,石旻和张又新兄弟玩藏钩,张又新无论把钩藏于巾的褶子中还是襆头左翅中,皆被石旻猜到。后来段成式结识了石旻,请教他射钩之术。[6]
规则
人数少则数人,多则无上限,可达数百人。参加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把钩、𫸩或其他物品藏起,另一组则猜该物品藏于何人手中。如总人数为单数,多出的一人可随意依附这组或那组,称为「游附」、「飞鸟」、「誐鸱」等。藏钩的一组把物品互相传递或佯装传递,射钩的一组则猜物品被何人持有。
参考文献
- 《三秦记》:「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而有国色,先帝宠之。世人藏钩,法此也。」
- 《风土记》:“腊月饮祭之后,叟妪儿童分为藏𫸩之戏,分二曹以较胜负。人偶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为飞鸟。又令为此戏,必于正月。”
- 《渚宫故事》:殷仲堪与桓玄共藏钩,一朋百筹。桓朋欲不胜,唯余虎探在。顾恺之为殷仲堪参军,属病疾在廨。桓遣信,请顾起病,令射取虎探。即来,坐定。语顾云:「君可取钩。」顾答云:「赏百匹布,顾即取得钩。」桓朋遂胜。
- 《敬训》说:「𫸩与抠同,众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又令藏钩,乘一人,则来往于两朋,谓之誐鸱。」
- 《酉阳杂俎》:「旧说,藏𫸩令人生离,或言占语有征也。举人高映,善意𫸩。成式常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之,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因视盗也。」
- 《酉阳杂俎》:「山人石旻尤妙打𫸩。与张又新兄弟善。暇夜会客,因试其意𫸩,注之必中。张遂置钩于巾襞中,旻良久笑曰:「尽张空拳。」有顷眼钩,在张君襆头左翅中,其妙如此。旻后居扬州,段成式因识之。曾祈其术,石谓成式可先画人首数十,遣胡越异貌,辩其相当授。疑其见始,竟不及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