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张兴
蓝张兴(台罗拼音:Nâ-tiunn-hing),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雍正二年(1724年)申办之垦照名。该垦号漳籍色彩浓厚,对于十八世纪之后,汉人垦拓台中盆地之开发影响至深。蓝廷珍于雍正七年过世,由蓝日宠承继垦照,尔后曾遭废垦撤照之虞,有孙辈蓝元枚力争保产,才得以续存。[1]
起源
康熙六十年(1721年),原台湾镇总兵蓝廷珍奉命讨剿朱一贵事件来台。敉平朱一贵动乱后在雍正二年间巡视全台,见大肚溪以北区域之台中盆地,除盘据于大肚山脚的猫雾捒社群(巴布拉族)外,人烟罕至,沼泽瘴疠,林草丛生,便兴起加以整治,使其沃野千里之念。蓝氏将故「张镇庄」原有范围(约当台中市南屯区与大肚区)委托管事蔡克俊负责报垦事宜,获首任彰化县知县谈经正给印单准垦执照[2],成立官股性质浓厚的垦号「蓝张兴」,张镇庄亦改名为蓝兴庄。[3]
该史料亦可从巡台御史禅济布、景考祥在雍正三年(1725)十月十六日因「生番杀人」呈给皇帝报告的数据佐证[4]:
垦域
蓝张兴设立后,蓝廷珍同时成立「蓝兴庄」(或称「蓝张兴庄」),亦出任首任垦首(或曰垦户首),但当地实际事务如招募佃丁、开垦收租、立户升科等等,系由管事蔡克俊负责。
雍正年间(1720年代),该垦号的经略范围约在今日旧台中市区、乌日、大里(时称大里杙)和太平一带。而蓝兴庄在雍正初年的行政区域,应隶属为台湾府彰化县猫雾捒保,尔后民居益众,「猫雾捒保」乃分「捒东上堡」与「捒下堡」,又有「蓝兴堡」独立成为行政区域之名。[3]
引据陈炎正〈漳州人开发台中的历史意象〉一文,蓝廷珍及其族垦殖地等之分布概略勾划出[3]:
- 蓝廷珍垦域:公馆、后垄仔、半平厝、番婆庄、九张犁、树仔脚、下桥仔头、东大墩、东势仔。
- 张国垦域:知高、山仔脚、番社脚、同安厝、学田、刘厝、镇平、下牛埔仔、三块厝、永定厝、水碓、下枫树脚、田心仔、麻糬埔、犁头店。
影响
蓝张兴垦号设置以后,大肚溪以北原本悉为土牛汉界所在,官方带头越界犯禁、广招佃丁,遂各地移民接踵而至,严重干扰原为平埔原住民族巴布拉族(Papora)之猫雾拺社群(约今台中市南屯区)[5]的生活空间,而原本遍布的森林沼泽溪流以及猎鹿林场,加速开辟成阡陌交错的农田渠道,也造成当地平埔原住民族的汉化、或大举迁徙的深刻影响。[6]
在雍正、乾隆二朝近八十年之间,正是「蓝张兴」最为蓬勃发展的阶段[1],与此同时,以大甲溪流域的张达京等六馆业户所领导之客裔集团(垦照「张振万」,组织于雍正十年)则分据台中北缘,连袂形成汉人对台中盆地开发的滥觞。这段时间不仅给蓝氏家族带来可观的财富,举凡如包庇偷渡垦民来台越界私垦,也形成对清领初期渡台海禁与内山政策的挑战。[7]
相关条目
其他

参考文献
参考数据
- 孟祥瀚 (Hsiang-Han Meng). . 兴大历史学报. 2006, (17): 395 - 430 [2016-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 . 台北市: 远流. 2006: 301–302. ISBN 9860060568.
- 陈炎正. . 台湾源流: 48-50.
-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禅济布. 国立故宫博物院. . 宫中档雍正朝第五辑. 1978年3月: 279-280.
- 简史朗. . 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学位论文. 2016 [201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 陈哲三. (PDF).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 2009年6月, (18): 83-118 [2018-09-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0).
- 陈炎正. . 台湾源流: 44-66.
- . [2016-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