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麦会
蔡麦会(英语:)是指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与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于2023年在加州洛杉矶的闭门会晤,为蔡英文出访中美洲友邦后的重要行程。虽然过境外交模式已成惯例,但这也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在美国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2]
民主伙伴共荣之旅的一部分 | |
![]() 麦卡锡率众议院跨党派议员接见台湾访团合照 | |
日期 | 2023年4月5日 |
---|---|
地点 | ![]() |
别名 | 麦蔡会 |
参与者 | ![]() ![]() |
结果 |
背景
在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前,洪都拉斯与中国大陆在此时建交。尽管中华民国的过境外交[lower-alpha 1]受到冲击,美国方面仍同意其过境,中华民国方面仍旧继续进行此趟访问。2023年3月29日,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启程出访中美洲友邦危地马拉及伯利兹,其中包含3月30日去程过境美国纽约、4月5日返程过境洛杉矶的两次「过境美国」行程,并于4月7日返台,全程10天9夜[3]。早在2022年夏季,尚未当选议长的麦卡锡就表示有意前往台湾会见蔡英文,但计划后来改为蔡英文过境时见面,以避免刺激中国[4]。
2023年3月30日,蔡英文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的玻璃屋酒店与台湾侨胞见面。外界原认为会美国东岸与麦卡锡会面,但演示文稿被美方延后。中华民国方面则解释,仅是因为需要媒体改时间,没有说要取消[5]。会上,蔡英文感谢美国政府对台湾安全的承诺,强调「台湾有能力维护区域的和平稳定」,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劳拉·罗森伯格、新泽西州州长菲尔·墨菲也在会上致辞。当天蔡英文一行抵达乐天纽约皇宫酒店,现场的亲北京社团大声抗议,反对蔡英文过境美国[6]。当天,蔡英文获得哈德逊研究所颁发的「全球领导力奖」[7],此外还和代表民主党的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福瑞斯进行会晤。3月31日,离开纽约之前和美国参议院跨党派的参议员苏利文、以及凯利进行早餐会[8]。
过程

2023年4月3日,麦卡锡办公室发出公告,确认于4月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图拉县市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与蔡英文会面[9]。媒体称选择该馆富有深意,雷根在任时为中美蜜月期,在对于极权政府持强硬态度的外交上取得进展。他又是对台湾提出六项保证的决策人,考虑到同时能在中美关系上保持平衡,故选择此处[10]。麦卡锡办公室发布媒体采访通知时,用「台湾总统」(President of Taiwan)一词来称呼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女士。虽然通知非美官方正式文档,但已经引起讨论。[11]
2023年4月4日,蔡英文抵达美国洛杉矶,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萝拉·罗森伯格与台湾驻美大使萧美琴前往迎机,随即前往下榻饭店[12]。当地侨胞赶到饭店门口迎接,车队抵达时大喊「总统好」、「小英总统我爱妳」。而中国侨民之前即扬言要大规模抗议,不过当日出现者却不多,不断重复喊出「反对台独」的口号。此外,一旁还有中国民运人士高喊「支持蔡英文」,还画了蔡英文画像欢迎过境美国,双方险爆冲突。[13]
2023年4月5日上午10点,蔡英文抵达加州雷根总统图书馆大门口,美国众议院院长麦卡锡迎接蔡英文总统。[14]这场会面超过160名媒体记者报名,包括美国当地主流媒体与国际重要媒体。对于中方的不满,麦卡锡澄清不改变现状,并对媒体表示称,「不,我们无意升高紧张。我是议长,中国没有立场告诉我哪里能去、谁能见面、谁是敌人或谁是朋友,我可不是休士顿火箭队的总经理。」,言词中暗讽中国常因个人言论小题大作[15]。

在图书馆外,欢迎和抗议蔡英文过境的人士则沿着公路对峙,并发生了暴力冲突。一些抗议蔡英文的人士在活动中手持大量中国国旗和标语,许多人共同乘坐大巴车到场。在抗议中,他们呼喊着“中国统一”、“打倒台独”、“台独必败”、“死路一条”等口号,并用“窜访美国”形容蔡英文过境[16],另外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还出动小型民航机,在场外拖着「ONE CHINA! TAIWAN IS PART OF CHINA!」(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布条,以示抗议[17]。而欢迎蔡英文过境的人士则举着「光复香港,时代革命」、「习近平X你妈」等标语。[18]
会后台美共同发表谈话,蔡英文引用雷根的话,表示民主不是代代相传的,也会受到威胁、失去也不无可能,因此更需要在此时进行维护,《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称双方间的友谊对自由世界有深远的意义。报导称,美国与台湾将继续保持紧密的非官方关系,以捍卫民主制度的维持[19],麦卡锡则称很荣幸在过境时碰到蔡总统,并将双方关系称为美国与台湾人民的友谊,而这些价值在当前的重要性更甚以往。对于军售,美方会继续信守当年的义务,让台湾人能保卫其民主的生活方式[20]。
后续影响
2023年4月5日上午(蔡麦会前夕),中国福建海事局宣布将启动台湾海峡中北部联合巡航巡查专项行动,并附上一张台湾地图及一张疑似中国巡航船只的相片。[21]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于4月8日上午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从4月8日至10日,在台湾海峡及台湾岛北、南及东部海空域实施「环台岛战备警巡」以及「联合利剑」演习。福建海事局宣布将在4月10日早上7点至晚间8点,在福州以及平潭长江澳附近水域进行实弹军演,期间禁止所有船舶驶入。[22][23]
各方反应
- 总统府发新闻:总统感谢麦卡锡议长的温暖接待及友谊,也感谢所有美国国会的友人一直和台湾站在一起。[28]
- 针对中共中央台办6日对蔡麦会发表声明,民进党同日回应:蔡总统过境美国,中共无权横加批评,也没有任何正当性对台湾颐指气使,因为危害区域和平的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文攻武吓,无法获得国际的尊重。[29]7日民进党发表声明感谢美国行政、国会及各界的友人,一直和台湾站在一起。[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于4月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路透社记者问题时,明确表示中方坚持反对蔡英文与麦卡锡会面,中方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坚决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1]。
- 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表示,美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和警告,执意安排蔡英文窜美并会晤美国会众议长麦卡锡及两党议员,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违背美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做出的承诺,向台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强烈抗议、坚决反对,将对美方错误举动做出坚定有力回应[32]。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发言人强调,麦卡锡会见蔡英文的举动极大伤害14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坚决反对台湾当局领导人以任何名义或理由窜访美国,也坚决反对美方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33]。
-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于4月6日发新闻稿表示,麦卡锡所作所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全国人大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全国人大表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不容分割」并敦促「美国政府和国会停止歪曲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停止跨越红线的冒险行径,停止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34]
- 外交部发言人于4月6日就蔡英文访美发表谈话,称美方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和反复警示,执意允许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过境”窜美,实质是美台相互勾连,以“过境”为幌子纵容“台独”分裂分子在美从事政治活动、开展美台官方往来、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此举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强烈谴责。[35]
- 中共中央台办发言人6日就蔡麦会发出声明,蔡英文晤麦卡锡是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美勾连、倚美谋“独”的又一挑衅行径,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当局误判形势,以为中美战略博弈给倚美谋“独”带来可乘之机,愈加不择手段拉拢外部势力,以为抱住美国大腿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谋「独」挑衅,出卖民族利益。其所谓「过境」只是幌子,谋「独」才是真面目。[36]
-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6日发表谈话,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坚决反对台湾地区领导人以任何名义、任何理由窜美,坚决反对美方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同民进党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守职责使命,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37]
- 中共中央台办宣布对已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的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追加制裁,添加禁止其“金主”和关联企业与大陆组织、个人合作的部分,同时宣布制裁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亚洲自由民主联盟两家机构[38][39]。
- 中国外交部于4月7日宣布对哈德逊研究所、里根图书馆实施制裁,限制中国境内的高校、机构等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国外交部还对哈德逊研究所董事会主席萨拉·斯特恩(Sarah May Stern)、所长约翰·瓦特斯,负责里根图书馆日常维护的里根基金会前执行主任约翰·希布斯奇、首席行政官乔安妮·德雷克(Joanne Drake)等四名个人冻结在中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合作等活动,中国政府对这些人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中国外交部认为上述两家机构为蔡英文在美从事台独分裂活动提供平台和便利,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40]
- 中国商务部决定自2023年4月12日起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被调查措施及涉及产品:台湾地区制定并正在实施的禁止进口大陆产品的相关措施。申请人提出申请时涉及2455项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五矿化工产品、纺织品等。[41]
- 4月12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蔡英文访美不仅被美方“冷处理”,还遭到海外侨胞、美国反战人士抗议。朱凤莲认为“蔡英文将台湾带入险境”,“几乎完全倒向美国,把台湾推进惊涛骇浪之中”。[42][43]
- 2023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时表示,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岛内“台独”势力图谋破坏台海现状,危及台海和平。要维护台海稳定,就必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44]
-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认为,蔡麦会对中国而言是一种挑衅。他称,巴黎“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寻求和平解决局势的方案”。同时表示:“中国人也关心他们的统一,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台湾是其一个组成部分”。[45]但数日后又改口称支持维持现状。[46]
- 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Bertrand Lortholary)4月13日在接受中国大陆《环球时报》等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法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一政策从未改变。同时还表示,法国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稳定与和平,不仅在台湾海峡,也在世界其他地方。他表示,任何紧张和不稳定的局面都不利于法国、欧洲和世界。而对于数日前马克龙总统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持续遭到美国和欧洲部分政客的批评,白玉堂表示,出于利益考量,法国各项政策的做出都旨在维持稳定,避免战争,并表示不愿设想台海会发生冲突的可能性。[47]
- 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4月13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当天在天津发表讲话,并谈及台海局势时提出了所谓“经济攸关性”。声称“德国和欧盟在经济上很脆弱,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漠不关心”[48]。次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与中国外长秦刚的联合新闻发布会时进一步表示:「台湾海峡每天有50%的世界贸易货物通过,台湾海峡的军事升级对整个世界来说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场景”[49]。15日,贝尔伯克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晤时表示,德方理解台湾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并重申了德国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44],也称「单方面、暴力地以武力改变现状对我们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50]
媒体与社论
纽约时报评,此次蔡麦会相对于去年佩洛西访台,中国高层明显更为克制,除吸取去年有效经验外,主要是担心若过于公开表达不满,恐演变成替民进党明年大选另类「助选」[51][52][53]。另外,美国白宫方面在事前已经与中国大陆沟通过来访细节,声明中也谨慎地选择了台美关系的表达用词与交互方式[54][55],中华民国政府也派人说服麦卡锡修改来台的意见,并谈妥了以过境的方式来访问美国政要,此次会面才得以安排并逐步落实[56]。葛来仪称,蔡政府在两岸、中美的夹缝之间生存,适当放出善意有效取得关系与平衡,这趟行程除区域安全外也谈经济与合作,并可能是在总统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出访[57],故作为民进党这几年来的外交总结之作,创建起中华民国政府与国际政要的特殊往来模式,比重下降的主权国族等以往内核话题退后,并开始以自由民主价值的华人社会为号招,已经让各方形成了共识,渐渐向一个新常态的局面发展[58][59]。菱传媒网络民调显示,有近半数民众对蔡英文本次出访觉得满意[60]。
争议
2023年3月30日,中华民国国安局长蔡明彦在出席立法院质询时揭露,中国动员相关的团体来抗争是有给费用,一天200美元,「不含食宿跟交通」。[61]根据台美安全单位掌握的情资,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预计将动员1,000人抗议,且走路工的费用也从200美元提高到400美元,要求陈抗团体务必「有效干扰、做出声势」[62][63]。而4月6日,推特则传出截屏,流出几张疑似抗议团体抱怨原本400美元的酬劳被层层剥削到只剩80美元的对话截屏。[64]
备注
- 中华民国曾多次通过访问中南美洲国家飞行路线的地利之便以「过境休息」名义来访美。
参考数据
- . 中央社. 2023-04-0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中央社. 2023-04-04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CTWANT. 2023-03-21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 . 商业周刊. 2023-03-07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 . 中央社. 2023-03-30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美国之音. 2023-03-30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自由时报. 2023-03-31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 . ETtoday. 2023-04-05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台视新闻网. 2023-04-03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 . 镜新闻. 2023-04-04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TNL 编辑.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3-04-05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3) (中文(台湾)).
- . 公视. 2023-04-05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中时新闻网.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时报. 2023-04-06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 .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Radio Free Asia.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中国大陆)).
-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04-06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中文(台湾)).
- . FOX NEWS. 2023-04-05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 . CNN. April 5, 2023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英语).
- . 自由时报.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朱绍圣. . 中国时报. 2023-04-0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央社 CNA. 2023-04-08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 . TVBS. 2023-04-08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 . [2023-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 . 美国之音. 2023-04-06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风传媒. 2023-04-0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 . 美国之音. 2023-04-0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www.president.gov.tw.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中文(台湾)).
- . www.dpp.org.tw.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中文(台湾)).
- . www.dpp.org.tw.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 (英语).
- . 上游新闻. 2023-04-0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人民网.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时报. 2023-04-04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央视新闻. 新华社. 2023-04-06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自由亚洲电台. 2023-04-06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三立新闻.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新华网.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联合早报. 2023-04-12 [2023-04-12].
- . 新华社 (中国政府网). 2023-04-12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
- . 美国之音.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中文).
- 外交部网站. . 上观新闻. 2023-04-15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中文(中国大陆)).
- 林泽宇. . 环球网. 2023-04-13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4)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央社. 2023-04-13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中文(台湾)).
- . 环球时报. 2023-04-14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青年网. 2023-04-14 (中文(中国大陆)).
- 安德烈. . 法广. 2023-04-15 [202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中文).
- . 中央广播电台. 2023-04-14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 . 联合报.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台湾)).
- . 纽约时报.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 . 上报.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中央社. 2023-04-06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联合报. 2023-04-06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联合报.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报导者. 2023-04-06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自由时报.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繁体)).
- 程宽仁. . 中央广播电台. 2023-04-07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中文(繁体)).
- 赖心莹. . 菱传媒. 2023-04-10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3) (中文(台湾)).
- 吴书纬. . 自由电子报. 2023-03-30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中文(繁体)).
- 林妏缇. . 镜新闻. 2023-04-0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中文(繁体)).
- 陈建达; 张良晧. . 华视新闻. 2023-04-05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中文(繁体)).
- . 自由电子报. 2023-04-06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