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
董袭(?—213年或为217年[1]),字元世或元岱或玄岱[2],扬州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群雄孙策麾下将领;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历任别部司马、扬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后官至偏将军。
董袭 | |
---|---|
偏将军 | |
国家 | 孙吴 |
时代 | 东汉 |
主君 | 孙策→孙权 |
姓 | 董 |
名 | 袭 |
字 | 元世或元岱或玄岱 |
籍贯 | 会稽余姚 |
出生 | ? |
逝世 | 建安十八年(213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濡须口 |
生平
随主征伐
孙策入驻会稽郡,董袭在高迁亭迎接孙策,孙策见他容貌甚为奇伟。正值山阴贼领黄龙罗、周勃聚集数千人叛乱,孙策亲自出兵讨伐,董袭随孙策镇压叛乱,董袭成功手刃斩杀黄龙罗、周勃二人贼将,因战功而拜为别部司马,增其数千兵,升为扬武都尉。后跟随孙策征伐刘勋于寻阳、上缭、皖参与了孙策攻刘勋卢江皖城之战,之后攻击黄祖于江夏沙羡县亦有参与沙羡之战。
誓保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但孙权年少,孙权之母吴夫人担心他不能成事,引见张昭、董袭等人,问江东是否保障,董袭回答她:「江东地势,有三江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江东的地势有长江的天险(易守难攻),而英明的讨逆将军(孙策),其恩德广施于百姓。今天讨虏将军(孙权)承继这样的基业,上下人等都愿意为其效命,平常的各种行政事务有张昭负责、而在用兵打仗的方面则由我董袭等人来指挥,这就是有着地利及人和的时势了(意指只欠天时),还请国太万万不要忧虑。)」众人皆应同。
后鄱阳贼彭虎等聚集数万人叛离,董袭与凌统、步骘、蒋钦各分兵讨伐。董袭所向披靡,彭虎等人望见其旌旗便逃走,十日后乱事平息,他被拜为威越校尉,后迁为偏将军。
特征
董袭身高八尺(184cm),武力过人,有志节,对人慷慨。极之忠于孙家。
参考数据
- 213年第一次濡须口之战或217年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 《文选》卷五十三陆机《辨亡论》李善注引《吴志》曰:“董袭,字世。”后世有的史书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改作“代”(元代,小说《三国演义》采用此说法)。
《太平御览》董袭,字玄岱,余姚人。
- 《三国志‧吴书‧董袭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