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传椝

葛传威妥玛拼音[5]1906年9月—1992年7月29日),嘉定人,英语教师、学者和词典编纂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被誉为中国外语教育界先驱之一[2]。他是现代英语惯用法方面的专家[6]

葛传椝
出生1906年9月
 大清江苏省嘉定镇
逝世1992年7月29日(1992岁—07—29)(8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墓地上海市嘉定区
民族汉族[1]
教育程度初中
职业英语教师、词典编纂者
雇主复旦大学
知名作品《英语惯用法词典》、《英语写作》、《新英汉词典
头衔教授
政党中国民主同盟[2]
配偶先于其逝世,名字不详[3]
影响于

生平

葛传椝于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江苏省嘉定镇(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出生[2],父亲是光绪年间的秀才,以教书为生。他幼年时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他的母亲用他们夫妻二人自制的字块教他识字。[6]后来,由于家境贫困[2],葛传椝在读了七年小学[6]和一年半初中后被迫辍学[7]。他在读小学时便对英语感兴趣,此后开始自学。[7]辍学后,他在民国10年(1921年)考进北洋政府交通部属下上海电报传习所学习无线电报[6],第二年到崇明县中学任教。[2]

民国14年(1925年)至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他在商务印书馆任英语编辑一职,[2]负责审阅书稿和助理编辑《英文杂志》等工作[6]。1934年,桂绍盱创办竞文书局并出任总经理,而葛传椝则在书局担任总编辑。[8]他曾主编该书局于民国26年(1937年)4月1日开始出版的《竞文英文杂志》(半月刊)[9]。在此期间,葛传椝曾于1933年10月致信英国词典编纂家亨利·华生·福勒,指出其编纂的《纯正英语》()和《现代英语惯用法词典》()中存在错误。福勒在回信中承认了这些错误,并且在信中对葛传椝的英语运用加以赞赏,称「看不出(信的)作者不是英国人」。[10][lower-alpha 1]从此葛传椝声名大振[11]

民国31年(1942年),葛传椝编写的《英语习惯用法词典》出版,这本词典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本英语词典。1945年他供职于光华大学。1951年光华、大夏合并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合并后,葛仍在校内任教。[7]1954年9月,他到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担任教授。[12]在复旦期间,外文系学生将他和当时的系主任杨岂深和教授徐燕谋并称为「Big Three」(三巨头)。[13][14]在英语界中,他亦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翻译家许孟雄并称为「北许南葛」。[15]

文化大革命期间,葛传椝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6]。他曾因为在一次理发时吩咐理发师要当心他「脑袋里装满了英语单词」,被指「看不起劳动人民」,遭到批斗[17]尽管如此,他仍被委派参加《新英汉词典》的编纂[16]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他亦被调往协助将中文简介数据译成英文。[18]文革后,葛传椝分别于1978年和1981年担任首届和第二届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他亦在上海辞书学会中担任顾问。除了专心于学术研究,他也经常在英文杂志上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6]

1992年3月,葛传椝病重。据曾经探望过他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荣贵回忆,住院后他的精神状况变差,说话时已经讲不清楚中文,大多数情况只讲英语。[17]7月29日,葛传椝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6岁。[7]他的骨灰埋葬在嘉定的一个墓园内[20]

著作

以下列出其部分著作:

  • 《英语惯用法词典》:原名《英文用法大字典》[6],1942年竞文书局[6]第一次出版[7],1958年时代出版社出版[21],是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语词典[7]。在2010年《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主办的「60年60本英语教育图书」评选活动中,该书入选为其中之一。[22]
  • 《新英汉词典》:文革期间编纂,1973年初版[17],是1949年「解放后」中国人独立编纂的第一本英汉工具书[23]。该书也被评为「60年60本英语教育图书」之一[22]
  • 《英语写作》(又名《葛传椝英语写作》):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重印。
  • 《英汉四用词典》:詹文浒主编,葛与苏兆龙朱生豪邵鸿馥等人共同编纂。1931年春开始编纂,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24]

相关条目

注释和参考数据

注释
  1. 原文摘录如下:
    原文与译文文本均取自邓大任文章《葛传椝先生二三事》。[10]
参考数据
  1. 伍杰;崔运玺,王伟华,周昌喜. . .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05 [201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2.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2014-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3. 陆谷孙 2004,第165页,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Big Three之三:葛传椝
  4. 杨自伍. . 中国翻译. 1998, (02) [2014-07-17]. ISSN 1000-87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5. 陆谷孙.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3).
  6. 李荫华. . 辞书研究 (上海市). 1983, (02): 160–167. ISSN 1000-6125.
  7. 陶继明 姚奎荣. .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2014-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8. 《上海通志》,第四十一卷 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第二章 出版,第一节 出版机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查阅于2014-07-10
  9. 《上海青年志》,大事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查阅于2014-07-10
  10. 邓大任. . 万象. 2005年11月. ISSN 1008-3766.
  11. 陆谷孙 2004,第163页,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Big Three之三:葛传椝
  12. . 复旦大学档案信息网. [201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13. 陆谷孙 2004,第160页,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Big Three之一:杨岂深
  14. 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 &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第351页,传奇教授葛传椝,作者毛荣贵
  15. .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21英语网). 2010-06-07, (第207期) [2014-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16. 陆谷孙. . 南方周末. 2007-10-17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17. 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 &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第354-355页,传奇教授葛传椝,作者毛荣贵
  18. 陆谷孙. . 南方周末. 2007-08-29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19. .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1-04-29 [201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20. . 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21英语网). 2010-06-22, (第209期)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21. 《上海社会科学志》,第九编 语言学,第七章 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第一节 学科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查阅于2014-07-11
  22. . 中国日报社英文21世纪教师网.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23. 邢虹. . 南报网. 2013-09-09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5).
  24. 元尚. . 中华读书报 (光明网). 2011-06-01 [2014-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参考书目
  • (简体中文)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11 [2014-07-13], ISBN 978-7-309-101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 (简体中文)陆谷孙,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8-01, ISBN 9787309040661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