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

菱角是多种千屈菜科菱亚科菱属学名)的水生植物,果实可以食用。

菱属
菱角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桃金娘目 Myrtales
科: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属: 菱属 Trapa
L., 1753
模式种
Trapa natans
Species

见正文

异名

{{genus list Tribuloides |Ség.}}

属名Trapa来源于拉丁词calcitrapa,是一种古代四刺的武器,状如蒺藜,比喻菱果实具4角。

下属物种

菱属包括以下物种:

  • Trapa alabamensis Berry, 1914
  • Trapa americana Knowlton, 1898
  • Trapa angulata Brown, 1962
  • 乌菱 Trapa bicornis Flerow, 1925
  • Trapa bicornis L.f., 1782
  • Trapa borealis Heer, 1869
  • Trapa caucasica
  • Trapa cuneata Knowlton, 1900
  • Trapa hungarica Flerow, 1925
  • 细果野菱 Trapa incisa Siebold & Zucc.
  • 四角大柄菱 Trapa macropoda
    • 二角大柄菱 Trapa macropoda var. bispinosa W. H. Wan
  • Trapa microphylla Lesquereux, 1875
  • Trapa mohgaoensis Paradkar & Patki, 1987
  • 欧菱 Trapa natans L.,菱角
    • 鬼菱 Trapa natans var. japonica Nakai 1942
  • Trapa occidentalis Knowlton, 1898
  • Trapa pseudincisa Nakai
  • Trapa rossica
  • Trapa uncinata Z.S.Diao
  • Trapa wilcoxensis Berry, 1914
  • Trapa wolgensis Vasn'ev, 1973

生长

台南市台湾菱角

菱角原生于欧洲亚洲,是一年生草本浮叶性水生植物,一般栽种于温带气候的湿泥地中,如池塘、沼泽地。气候不宜过冷,最佳在25摄氏度到36摄氏度。水深要有60公分。分为钝角短刺与锐角长刺两个品种。或也分为深水菱(颜色较深)和浅水菱(颜色较浅)两种。在中国南方,田在第一期收割后,经常会栽种菱角幼苗,并在水田中放入泥鳅一起饲养。一株幼苗大约可结80朵花,而每朵花经常会结出8到12个果实,也就是可食用的菱角。产量相当大。

菱角的盛产期是9到11月间,在5到8月时也有产量,但量比较少。农夫从种下菱角幼苗到菱角开花结果收成,通常需要90到120天,采收之后依菱角的重量筛选,重者为优品。

菱角的叶片颜色为深墨绿色,叶柄肥而且中空,形成气囊,以利浮于水面上,叶型成小块菱状。花则藏在叶片中,颜色为白色,体积较小,会随着阳光转动,就像是向日葵一样。在花落后,在水里长出坚果,形成两个带尖刺的菱角,初结果时生出的小菱角是绿色的,等到长大成暗红色,就可收割了,以台湾为例,除了乌菱外,尚还有弯角菱、四角菱及野菱等四种主要常见的菱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菱角也有一些特别的品种,它到成熟时,仍然为绿色,如南湖菱

食用历史

湖面上的菱角

中国

中国人食用菱角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周朝时,它就是祭祀典礼上的重要食品。《周礼》中曾提到:「加笾之实,菱芡栗脯」。菱角在中医典籍中称之为「芰实」、有时因其味尝起来与类似、也称做「」(英语中也有此俗称:Water Chestnut)、而成熟时的暗红色或黑色,所以菱角也称为「乌菱」[1]或「红菱」。

在中医上,菱角属凉性食物,可以帮助消毒解热。《备急千金要方》卷79《食治.果实第二》提到了「芰实,味甘辛,平,无毒。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名菱。黄帝云:七月勿食生菱。」而《本草备要》中也提到:「泻解暑、止渴。也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有两角、三角、四角,老嫩之殊。」在《武陵记》中也曾提到过去中国将三角、四角者的菱花果实称为「芰」,两角者才称为「菱」。一般菱角都是剥壳出售,可买来煮汤。然而菱角壳和菱叶也是中医认为可食用的药材之一。

印度

在印度,当地人会用沙来炒熟菱角来吃。

欧洲

德国南部的考古发现,史前时代此地区曾大量使用菱角作为日常食品[2]直到1880年欧洲各地都可以买到菱角。意大利北部直到今日仍然有烤菱角。然而今日欧洲已经很少见到菱角了。可能因为气候的改变,水环境营养成分的改变,连接沼泽湿地湖泊的排水沟渠等。[2]

美国

1847年引入北美后,在美国东部流出。对从佛蒙特州维吉尼亚州的地区造成外来生物入袭[3]

菱角与文学

「采红菱」是中国江南很著名的民歌,曾被邓丽君传唱,歌词叙述情人划船采收菱角的心情,将菱角对称的两个同生的角,喻为情人同心。

有关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

菱角鸟

亦即水雉,为前台湾台南县县鸟,主要栖息于湖泊沼泽地,但因通常出没于菱角田故称,别称凌波仙子。因台南市官田区产菱角,故现为其主栖地(见葫芦埤)。

主要产地

参考数据

  1.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食菱》诗:「野沼涨清泉,乌菱不值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芰实》:「家菱种于陂塘……其色有青、有红、有紫,嫩时剥食,皮脆肉美,盖佳果也。老则壳黑而硬,坠入江中,谓之乌菱。」
  2. Karg, S. 2006. The water chestnut (Trapa natans L.) as a food resource during the 4th to 1st millennia BC at Lake Federsee, Bad Buchau (southern Germany).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11 (1): 125-130.
  3. R. W. Pemberton. . . USDA Forest Service. 2002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菱角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菱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