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菩提树(学名:),又称毕钵罗树、菩提榕,是一种桑科榕属(又称无花果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也是印度的国树,在中国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也有。菩提树的别名有:神圣之树、思维树、天竺菩提树、印度菩提树、佛树、觉树、道树、道场树。是佛教三大圣树之一,另外两个是:无忧树、娑罗双树。
菩提树![]() | |
---|---|
![]() | |
天竺菩提树的树叶和树干,请注意标志性的叶片顶端尾尖。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属: | 榕属 Ficus |
亚属: | 榕亚属 F. subg. Urostigma |
: | 榕 F. sect. Urostigma |
: | 环纹榕亚 F. subsect. Conosycea |
种: | 菩提树 F. religiosa |
二名法 | |
Ficus religiosa L., 1753 | |

形态和习性
天竺菩提树是一种在干燥季节落叶的半常青热带大型乔木,树高可达30米,树干直径可达3米。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
叶子为浓绿色,网状叶脉,表面平滑有光泽,心形,有一个明显延伸的顶端尾尖,是热带植物排水的特征,叶长10-17厘米,叶宽8-12厘米,尾尖长2-5厘米;叶柄纤细,长6-10厘米。托叶掉落后会在枝条上留下环状的托叶环。
夏季时树干上成对出现无梗的扁球形隐花果。隐头花序,雄花、雌花和不育花(瘿花)均生长在同一榕果的内壁,但实际上菩提树是会开花的。果实为直径1-1.5厘米的小无花果,成熟时颜色由绿色变为紫色。
文化意义
菩提树
佛经中说,若有行者于某一树下成就佛果,即无上菩提,此树即名「菩提树」,因此,「菩提树」对于佛教信众而言就是「圣树」。然诸佛成道其树各别,譬如说:「毘舍婆佛坐娑罗树下、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毘婆佛坐婆罗树下、拘楼孙佛坐()利沙树下、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释迦牟尼佛坐毕钵罗树下」成佛。这些树种类及名称原本各不相同,但都因为有行者于其树下成佛,而都被尊称为「菩提树」[3]。慧能和神秀以菩提所做的偈也广为人知:
神秀作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5],“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供养菩提树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树在佛教文化中备受尊崇。著名的供养菩提树有印度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树、舍卫城祗园精舍内的喜智菩提树(Anandabodhi)、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阇耶室利摩诃菩提树等。
至今印度菩提伽耶(Buddhagaya) 释迦牟尼佛成佛处的菩提树,依然受到广大佛弟子们热烈的钟爱与景仰,佛弟子们颇有「睹物思人」之感:看见「菩提树」,倍感对「释迦佛陀」思念之情,甚至于好像时空倒转,亲见「释迦佛陀」坐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一般。
这种情节在《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就有记载:我见菩提树,便见于如来。乃至于有国王以希有珍宝「供养菩提树」之事迹。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也有记载:「每至如来涅槃日,诸国王与臣僚都会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菩提树下,以乳灌洗,燃灯散花供养。」
公元629年许,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抵达释迦牟尼佛成道菩提树下时,亦五体投地,至诚礼拜菩提树,以表菩提树给释迦佛屏蔽阳艳之恩,及对佛陀之感念和追思。[6]
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佛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
代替和误认
在热带与南亚热带以外地区的寺庙常用其他树种代替菩提树。中亚热带地区寺庙多用银杏、黄葛树、椴树属树种代替菩提树,北亚热带主要为银杏; 暖温带则用黑弹树、暴马丁香作为替代树种,中温带和高原温带则主要为银杏、暴马丁香[7]。
这些寺院之所以纷纷的使用代替树种而名之为「菩提树」者,就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而对「菩提树」产生「圣树」之心,并借此表达对于「释迦牟尼佛」至高无上之崇敬与思慕之情。
德国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德语为Unter den Linden;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菩提树》,德语为Der Lindenbaum。实际上德语的Linde,Lindenbaum是椴树而非菩提树,这可能是早期留学生的误译,延续至今。
菩提茶(德der Lindentee,英linden tea)实际上也是用椴树叶或花泡制,同样因Linde一词的误译而有此错误的中文名称。
毕钵罗树的果子本身柔软,种子则细小,不可能用来做佛珠。最早用作佛珠材料的“菩提子”是无患子树的种子。
参考文献
- . 《扬子晚报》. 2007-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3) (中文(简体)).
- 王浩一. . 台北市: 心灵工坊文化. 2010年8月: 76页. ISBN 978-986-80248-3-0.
- 《释迦谱》卷1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8:「金刚坐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法师至,礼菩提树及慈氏菩萨所作成道时像,至诚瞻仰讫,五体投地,悲哀懊恼,自伤叹言:『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悲泪盈目。」
- Wang, Xinyang; Jin, Cheng; Huang, Li; Zhou, Lihua; Zheng, Mingming; Qian, Shenhua; Yang, Yongchuan. .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6-20, 28 (6): 668. doi:10.17520/biods.2019392.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菩提树(分类) |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菩提树 |
- 菩提树交流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记录佛成道处菩提树在世界各地的分支信息、提供菩提树栽植方法、及圣菩提树分享信息。
- 菩提树, Putish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从文献照片看圣菩提树之变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