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目
菊石目(学名:)是一目已灭绝的头足类,为菊石中较高等的一类。牠们是非常好的指准化石,往往能链接起所在的地层与地质年代。菊石目的化石壳一般呈平旋状,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状及非螺旋状。老普林尼称菊石目为「阿蒙的角」,因其壳的形状像埃及神话阿蒙所配带的羊角,其学名亦是以此来取的。[1]其下的属亦多以希腊文「角」的字根来结尾。
菊石目![]() | |
---|---|
![]() | |
布丹特菊石(Beudanticeras ambanjabense)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软件动物门 Mollusca |
纲: | 头足纲 Cephalopoda |
亚纲: | †菊石亚纲 Ammonoidea |
目: | †菊石目 Ammonitida Hyatt, 1889 |
亚目 | |
菊石目的外观和现在的鹦鹉螺目极度相似,但牠们关系并不接近,鹦鹉螺目的祖先从更加原始的鹦鹉螺亚纲进化而来,而菊石自己和鹦鹉螺目早已各自独立发展了几千万年,反而是八爪鱼、墨鱼及鱿鱼等没有外壳的鞘亚纲更加接近已经灭绝的菊石。
分类

菊石目下已命名了四个亚目,分别为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勾菊石亚目(上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叶菊石亚目(下三叠纪至上白垩纪)及弛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不过《古无脊椎动物学论丛》(The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却只包括了菊石亚目、弛菊石亚目及叶菊石亚目,并将之分类在菊石亚纲之下;而勾菊石亚目则被看为弛菊石亚目下的一个超科。另外有学者将这三个亚目分类在菊石目中。
根据论丛所述,菊石亚目是于侏罗纪初期由叶菊石亚目及弛菊石亚目衍生而来。
名称 | 时期 | 分布 | 栖息地 | 大小 |
---|---|---|---|---|
船菊石 | 1.44亿至6500万年前 | 欧洲、非洲、印度、美洲 | 浅海 | 20厘米 |
原微菊石 | 2亿年前 | 世界各地 | 海洋 | 2厘米 |
菊石目分为10个超科:
- 刺菊石超科 Acanthocerataceae ,白垩纪
- 带菊石超科 Desmocerataceae ,白垩纪
- 区域菊石超科 Endemocerataceae ,白垩纪
- 始颈菊石超科 Eoderocerataceae ,侏罗纪
- 单菊石超科 Haplocerataceae ,侏罗纪-白垩纪
- 马蹄菊石超科 Hildocerataceae ,侏罗纪
- 盔菊石超科 Hoplitaceae ,白垩纪
- 旋菊石超科 Perisphinctoidea ,侏罗纪-白垩纪
- 裸菊石超科 Psilocerataceae ,侏罗纪
- 冠菊石超科 Stephanocerataceae ,侏罗纪
生活习性

菊石目已灭绝,保存下来的软件部份亦甚为稀有。大部份研究都是基于菊石目的壳及壳的模型。
大部份菊石目都可能生活在远古海洋的开放水域,而非海底。这是由于牠们的化石往往都是在没有底栖动物的地层发现。很多菊石目相信都是游泳能手,如锐棱菊石,因牠们的壳扁平、呈铁饼状及流线形,但也有一些可能是慢游或底栖的。菊石目及其亲属可能会猎食鱼类、甲壳类及其他细小生物;牠们的天敌包括水生爬行类,如沧龙科,在化石化的菊石目都有一些牙齿痕迹。牠们可能会喷墨汁来逃避掠食,因为一些化石标本保留了这些墨汁。[2]
菊石目的软件部份占有了壳末的最大节。较早而细小的节都有间隔,可以通过填充气体来维持浮力。故此较细小的部份会浮在较大的之上。[3]
壳的结构及多样化
基本结构
菊石目壳有间隔的部份称为闭锥。闭锥包含了逐渐变大的住室,住室之间有一道很薄的间隔隔开。菊石目动物只住在最后及最大的住室中。当牠渐长时,会在开口处增加较新及较大的住室。连室细管由菊石目的身体,穿过间隔至所有空置的住室。利用主导的高渗透运输作用,菊石目可以将这些住室的水份抽走,从而控制壳的浮力在水柱中上升下沉。
菊石目与鹦鹉螺类主要不同之处是在于其连室细管在沿腹面穿过间隔的,而鹦鹉螺类的则是位于接近中央位置。
两性异形
现今鹦鹉螺壳的大小会与性别有关:雄性的壳较细小,而雌性的壳较大。这种两性异形可能也在菊石目中出现,亦正好解释了牠们大小的变异。雌性需要较大的壳可能是为产卵之用。侏罗纪早期欧洲的对菊石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菊石目壳的两性异形只是近年的发现。以往这种大小的差异被认为是互为近亲的不同物种。
软件部份

虽然菊石目的化石数量很多,但其软件却十分稀少。除了一些墨汁囊及可能的消化器官外,并没有发现任何软件部份。[5]估计牠们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5]
大小

侏罗纪早及中期的菊石目很少会超越直径23厘米的大小。到了侏罗纪晚期及白垩纪早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形体,如英格兰南部的泰坦菊石直径就达53厘米,而白垩纪德国的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就更有达2米的直径。北美洲已知最大的菊石目就是Parapuzosia bradyi,直径长1.37米。另外,在英属哥伦比亚发现了直径达2.3米的未确认种,一旦获得确认,就是已知最大的菊石目。[6]
分布
由于菊石目可能是游泳或浮游的,牠们往往都是栖息在海床以上的水域。当牠们死亡后,就会下沉到海床及埋在沉积下,尸体会被细菌所腐化来维持平衡。很自然地,其化石周边就会出现矿物质的同心沉淀,称为结核,也是可以好好保存菊石目化石的原因。
在黏土中发现的菊石目表面都会保存了珠母层的涂层,如英格兰的盔菊石。
美国及加拿大的白垩纪皮埃尔泥板岩出产大量的菊石目化石,包括杆菊石、饼菊石、船菊石、装甲船菊石及杰勒兹基菊石,与及大量展开的形态。这些化石大部份都能保存原有的壳。

其他化石,如在马达加斯加及加拿大艾伯塔省发现的,都会有虹色。这些虹色菊石目在打磨后都有宝石的质素。相信这种虹色在活生生的菊石目并不存在,而是在其壳上多了额外的一层。
于中生代以后,菊石目化石就开始减少,直到新生代就完全消失。最后的生存线是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于白垩纪晚期的生物集群灭绝后就没有菊石目生存,但却因个体发生学的分野而存留了一些鹦鹉螺类。若菊石目的灭绝是因火球撞击,周边的浮游生物会严重消失,造成菊石目繁殖的灾难。
传说
于中世纪的欧洲,菊石目化石被认为是石化了的蛇,故又被称为蛇石。相传这是由怀比特的希尔达(Hilda of Whitby)或圣派屈克等圣人事迹的证据。商人会在菊石目的开口刻上蛇的面。菊石目在尼泊尔卡格里达金河(Gandaki river)被称为「萨里格拉姆」,印度教相信牠们是毗湿奴的显现。[7]
参考文献
- Pliny: Natural History 37.40.167
- Doguzhaeva, Larisa A.; Royal H. Mapes; Herbert Summesberger; and Harry Mutvei. . N.H.Landman; et al (编). . 2007: 221–238. doi:10.1007/978-1-4020-6806-5_11. ISBN 978-1-4020-6806-5.
- . The Geology of Portsdown Hill.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2).
- Walker, Cyril; Ward, David. . Smithsonian Handbooks revised, illustrated.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145. ISBN 0789489848.
- Wippich, M. G. E. . Palaeontology. 2004, 47: 1093–1107. doi:10.1111/j.0031-0239.2004.00408.x.
- . Hanman's Fossil Replicas and Mineral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0).
- . The Independ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