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

菊石菊石亚纲学名拉丁语)物种的通称,是一群具有螺旋形的贝壳、拥有众多触腕的头足纲动物,也是整个中生代最繁盛的海洋动物之一。因为菊石的贝壳能承受非常强的水压,无论浅海深海都能被其适应,导致其成为了标准化石,如果地质学家在某个地层中看有菊石的化石,就可以立刻判断出这个地层所属的年代,也能顺便分析和菊石同一地层的其他生物化石。

菊石亚纲
化石时期:泥盆纪白垩纪
各种菊石
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件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 菊石亚纲 Ammonoidea
Zittel, 1884

菊石最早在古生代泥盆纪开始出现,因为牠们可以进行速生速死和大量繁殖的策略,所以在中生代时的种群数量超过鱼类,成为海洋中数目最多的物种,也是中生代最常见的中低端掠食者。在白垩纪后期,菊石中的一支开始巨型化,将贝壳演化成了符合流体力的外形,而同时另一类菊石则将贝壳缠绕扭曲,这两种菊石遍布整个中生代的海洋,最终在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中与非鸟恐龙沧龙翼龙蛇颈龙一同灭绝[1]

与现代鹦鹉螺的关系

虽然菊石在外表上看起来很像现代还存活的鹦鹉螺,但菊石出现时间却比鹦鹉螺类要晚。如果要区分菊石和鹦鹉螺,就要查看牠们贝壳上的连接处,菊石的贝壳在每一节之间都有复杂的“缝合线”,这种缝合线让菊石的贝壳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抗压性,而鹦鹉螺只是简单拼接,也明显更加脆弱。其实菊石的祖先也是从鹦鹉螺亚纲中的杆石目进化而来的,但在中生代时,菊石的构造就开始独立演化,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早已大幅远离了原本的鹦鹉螺亚纲,所以目前和菊石最接近的头足类并不是鹦鹉螺,反而是蛸亚纲,即熟知的章鱼墨鱼鱿鱼等。

分类

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壳室的结构与外壳的花纹,目前将菊石亚纲分成3个菊石目棱菊石目齿菊石目。其中菊石目分成四个已知的亚目,分别为菊石亚目(下侏罗纪上白垩纪)、勾菊石亚目(上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叶菊石亚目(下三叠纪至上白垩纪)及弛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

在某些分类法中,菊石亚纲被分为6个目:

  • 无角菊石目 Agoniatitida ,即似古菊石目 Anarcestida
  • 海神石目 Clymeniida
  • 棱菊石目 Goniatitida
  • 前碟菊石目 Prolecanitida
  • 齿菊石目 Ceratitida
  • 菊石目 Ammonitida

外观

大多数菊石的壳沿平面卷曲,呈盘状,两面对称,壳表面光滑或具细的生长线纹,有些具特殊的纹饰,如纵棱、横肋、瘤和刺等。牠们的体管(连接壳内各腔室的管)位于壳腹的外面。但也有些菊石的外壳拥有特殊的形状,如壳形笔直的杆菊石、塔状螺旋的塔菊石、不规则扭曲状的日本菊石等。古生代菊石的骨缝是单一的,如海神石等;中生代菊石目菊石的骨缝则是复合的,如弛菊石等。[1]由于牠们已经灭绝,因此我们对菊石的软件和生活习性知道的并不多,估计牠们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2],且可能会喷墨汁来逃避掠食,因为一些化石标本保留了这些墨汁[3],但在目前保存的化石标本中很少发现有咬腭、齿舌墨囊等构造。[1]

生态

菊石一般漂浮在海水上层,下面经常是极其缺氧区域,没有生物。菊石死后,沉到海底,逐渐埋没。细菌分解遗体时候,把附近水中性质变化,降低矿物质溶解度,尤其是磷酸盐碳酸盐

化石

菊石化石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矿物质,因此保存很多高质标本。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某些菊石的外壳化石被人们视为盘曲、石化的无头,称为蛇石,例如指菊石等,商人们会在菊石的开口刻上蛇的后卖给旅者。[4]

参考文献

  1. Walker, Cyril; Ward, David. . Smithsonian Handbooks revised, illustrated.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141. ISBN 0789489848.
  2. Wippich, M. G. E. . Palaeontology. 2004, 47: 1093–1107. doi:10.1111/j.0031-0239.2004.00408.x.
  3. Doguzhaeva, Larisa A.; Royal H. Mapes; Herbert Summesberger; and Harry Mutvei. . N.H.Landman; et al (编). . 2007: 221–238. doi:10.1007/978-1-4020-6806-5_11. ISBN 978-1-4020-6806-5.
  4. Walker, Cyril; Ward, David. . Smithsonian Handbooks revised, illustrated.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149. ISBN 078948984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