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溶解度(英语:)是指定温、定压时,每单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1];也就是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最大程度或饱和溶液的浓度[2]。通常用体积莫耳浓度、质量百分浓度或「每100公克溶剂能溶解的溶质重」表示之[3]。溶解度主要取决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温度、极性、和。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下的溶解度不尽相同;相同溶剂在不同溶质下的溶解度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溶质和溶液,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溶解度也不尽相同[2]。
当溶质分子进入溶液时,因为分子可以自由移动,有些分子会碰撞到未溶解的晶体表面,并被吸引回到晶体表面析出,此即为结晶或沉淀。在分子不断溶解和结晶的过程中,当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时,称为溶解平衡。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浓度定义为溶解度[1]。浓度低于溶解度的溶液称为未饱和溶液;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会产生浓度大于溶解度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2]。
如果一种溶质对溶液的溶解度很高,就说这种物质是可溶的;如果溶解度不高,称这种物质是微溶的;如果溶解度极低,则称这种物质是不溶或难溶的。在中国大陆,温度为20摄氏度时,将每100mL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在0.01~1克之间的为微溶,1~10克为可溶,10克以上为易溶[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极性
因为共价键原子间的电负度差异,使各原子对键结电子对的吸引力不尽相同。而当所有的吸引力造成的极矩无法平衡时,会称分子具有极性[5]。极性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相似相溶」: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这是因为极性分子和极性溶剂可以以静电力结合互溶,而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溶剂则以凡德瓦力相互作用力形成紊乱的分子混合物[6]。常见的范例包括:
温度

根据勒沙特列原理,溶解为吸热反应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5],常见的例子包括:
- 大部分的盐类
溶解为放热反应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例如:
右图是一张常见固体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可以见到溶解为放热反应的硫酸铈斜率为负,溶解为吸热反应的硝酸钡斜率为正。实验上调配饱和溶液时,常常使用此等溶解度-温度图来判断距离饱和点的距离;在关系曲在线方的数据点为过饱和溶液,在关系曲在线的点为饱和溶液,在关系曲线下方的点为未饱和溶液。
关系曲线中途折断的,表示在相应于转折点的温度时,溶液组成发生了变化。例如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在305.4K有一个转折点,表示在305.4K由脱水转化成[7]。
固体和液体
对固体和液体而言,理想溶液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式表达为:
其中符号表示混合溶剂中的第种溶质,为其莫耳数,表示压力,是其已溶部分的偏莫耳体积,是其未溶部分的偏莫耳体积,是理想气体常数,表示一特定温度[8]。通常,压力对固体溶质、液体溶质的影响甚小,可以忽略[1]。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此一性质极为重要,例如在矿业中,硫酸钙(溶解度随着压力降低)或会引起油田和油井沉淀结垢,久而久之可能导致生产率降低[9]。
相关条目
- 浓度
- 溶度积
- 分配系数 (LogP)
- 互溶
- 溶液百分比浓度
- 溶解性表
参考数据
- 吴, 德鹏; 林, 胜立; 徐, 英珠; 张, 明娟; 陈, 秀真; 曾, 玉亨; 杨, 淑芬. . 桃园市. 2016. 已忽略文本“pages1-27” (帮助)
- . 教育部教育云. [201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 . 第一范文网.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中文(中国大陆)).
- 王, 晶; 郑, 长龙.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6.
- Mortimer, Charles E. 吴, 惠平 , 编. . 台北: 科技图书. 1995. ISBN 9576552362.
- 林秀蓁; 陈蔼然. . 2012-12-30 [201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南京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 . chemlabs.nju.edu.cn.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E.M. Gutman.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994.
- 陈大钧. . 西南石油大学. 2007 [2017-07-14].
- G.W. Greenwood.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9, 4 (4): 320–322. Bibcode:1969JMatS...4..320G. doi:10.1007/BF00550401.
- (英文)Dyadin, Yuri A.; et al. . Mendeleev Communications. 1999, 9 (5): 209–210. doi:10.1070/MC1999v009n05ABEH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