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

草莓族[1]是使用于台湾的中文新词,经常被用以指代1981年以后出生的台湾人,即俗称7年级生,认为他们「像草莓一样容易瘀伤」,意即不能承受社会压力或像先前世代那样为工作忍耐负重且持续奋力。该用语又经常被用以指称不愿服从长辈、权威者或团体等[2],以及被宠溺、自私、傲慢或工作怠惰之人(通常用于指涉青年人士)。[3]

概要

「草莓族」一词最早出自翁静玉着、1993年出版的《办公室物语》一书,用来形容民国50年(1961年)以后出生的年青人世代。 民国50年后出生的世代普遍有着抗压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诚度低、爱生气、服从性低、稳定度低、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的特色, 当这个世代掌控社会实权后,开始将「七年级生」(台湾俗称民国70~79年出生者)的犯错大幅报导,草莓族一词已经成为压榨年轻人的借口[4]

此外也有人开始指出,指责草莓族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很容易让台湾的劳动条件越来越差。当资方在指责草莓族时,社会大众应该谴责资方只想压榨劳工;但实际上舆论不但对劳工不友善,连许多台湾父母只会要求子女认真工作。台湾的高工时、低工资、低生育率、高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其实是因为指责草莓族的舆论而变得更严重。

水蜜桃族

约在2000年前后,媒体上也曾经流行「水蜜桃族」这样的词汇,用来描写当时的「六年级」年轻人,约民国60年(197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也有不少用法认为水蜜桃族包含1981年~1990年之间出生的「七年级生」[5],但当时实际上七年级生绝大多数还在学校求学中,因此实际上并不具有代表性)。后来由于六年级生渐渐成长成为社会中坚份子,而七年级生逐渐投入职场,「水蜜桃族」的词汇便逐渐废弃不用,而原本不再使用、被用来称呼「六年级」的「草莓族」一词,又被媒体挖掘出来形容当时的「七年级生」。

现今「水蜜桃族」一词,如同先前的「草莓族」一样,又有被媒体重新挖掘出来使用的趋势,用来形容七年级~八年级(约1988~2000之间出生)世代[6]。但是因为八年级世代大部分的人口尚在求学中,因此「水蜜桃族」的新用法尚未在媒体上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也有和「草莓族」并用来形容七年级生的用法[7]

刻板印象

台湾社会对于草莓族的普遍刻板印象包括[8]

  • 抗压性低(承受催逼、压力的能力低)
  • 受挫性低(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低)
  • 忠诚度低
  • 服从性低
  • 稳定度低
  • 空有学历但实际能力不足
  • 重视外表、物质与享乐
  • 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来揶揄缺点(特别是抗压性)比草莓族还严重的人。

案例

2005年3月22日,台湾一名妇人因肩痛求诊,因疗效不彰愤而怒骂医生为「草莓族」。后经台湾高等法院认为草莓族是指「年轻没经验禁不起挫折的人」、「属于贬抑性词汇」而的确贬低其名誉,而判妇人败诉。[9]

相关书籍

参见

数据源

  1. Rachel. . sex.ncu.edu.tw.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xuality. [1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Schott, Ben. . Schott's Vocab (column). The New York Times. 30 November 2008 [202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3. . People's Daily Online. 7 January 2010 [202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4. .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8).
  5. .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6. . 苹果日报.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0).
  7. .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8. .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9. 《骂医师「草莓族」 判赔2万登报道歉》,苹果日报,2007年9月8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