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族

哈日族日语:)原先是指崇拜、拷贝日本流行文化台湾青少年族群,这群人从生活、娱乐、思想上,大量地学习日本文化,部分也学习日语,造成日本化现象。现在不论在台湾[3]香港[4],或是中国大陆[5],都有相当数量的哈日族。这个词汇的推广主要是起自台湾作家哈日杏子的哈日族系列漫画。

2014年英国BBC针对各国民众对日本影响力的态度调查[1]
国家正面负面中立正负面差
 印度尼西亚82%9%9%73%
 尼日利亚75%10%15%65%
 巴西71%10%19%61%
 智利66%15%19%51%
 美国66%20%14%46%
 秘鲁64%15%21%49%
 加拿大61%23%16%38%
 波兰59%9%32%50%
 59%20%21%39%
 英国59%27%14%32%
 肯尼亚58%11%31%47%
 法国56%32%12%24%
 53%36%11%17%
 希腊50%20%30%30%
 土耳其46%41%13%5%
 日本45%9%46%36%
 俄罗斯45%14%41%31%
 巴基斯坦45%26%29%19%
 埃及44%20%36%24%
 墨西哥42%38%20%4%
 西班牙36%32%32%4%
 德国28%46%26%-18%
 印度27%29%44%-2%
 15%79%6%-64%
 中华人民共和国5%90%5%-85%
201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
针对亚洲/亚太各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调查
国家正面负面中立正负面差
 印度尼西亚79%12%9%67%
 菲律宾78%18%4%60%
 78%16%6%62%
 巴基斯坦51%7%42%44%
 马来西亚23%50%27%-27%
 22%77%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4%90%6%-86%

概要

「哈」字在台湾话中,有渴望、希望的意思。现在哈日族已经成为一个通俗的用法,而哈日的范围除了日本流行文化、服饰外,也包含了日本传统文化,一般只要看到一个人对日本某些领域很着迷,就会被称为「很哈日」,在满语中「哈」是拍马屁的意思。上世纪90年代,在台湾出现了非常多崇拜日本的年轻人,被称之为「哈日族」。

台湾由于先前曾经受到日本的统治,台日两方距离又很近,而且相对于国民党早期统治台湾的威权作风、日本在台湾末期的统治是比较温和且有能力的,所以日本文化在台湾本来就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战后,虽然台湾曾经管制过日本电视剧电影播放,但音乐、书籍、漫画动画电玩等,却依旧源源不绝地影响台湾的青少年棒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除美国的影响外,台湾最主要就是受日本的影响。

粗浅的哈日族是以外表来哈日,会在西门町这个哈日大本营中大量购买日本最流行的服饰、配件、手机吊饰等等,让自己看起来更具和风,同时也参考日本的时尚杂志,学日本人化妆。哈日族在口语上,也喜好拷贝日文常见语汇。日本品牌的商品,无论是否在日本制造,在台湾通常价格较高但被视为品质较佳,依然有不少人购买。由于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台湾有些书店贩售日文书籍、杂志,淳久堂纪伊国屋安利美特等日本大型书店更直接在台湾开设分店。

社会脉络

在台湾的职场上,会读写日文通常竞争力会有优势,日文是除英文外最多台湾人学的第二外语。台语有许多外来语是来自日文。台湾的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受留日学者的影响,不少条文均参考自日本法律。在制造业领域,也有不少用语直接承袭日式发音,例如螺丝起子lo-lai-ba即源自日文「ドライバー」;螺丝垫片则同日语被称为「ワッシャー」。即便这些日文名词最初都是来自于英文,但台湾人仍较习惯日文说法,可看出日本对于台湾各个领域的影响。台湾人常吃日本料理,并且不少人对日本制品有强烈的偏好,许多商品包装(尤其是食品)即使主要在台湾市场贩售,也会印上日文文案,营造一种日本制品的意象。许多日文的广告词也逐渐转化成通俗的台湾用语,例如「产地直送」、「严选」、「达人」等。商品电视广告也时常以日语发音。这都意味着日本文化深入台湾社会各个领域,哈日族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与文化资源来支持他们的行动。

日本文化对于台湾老一辈也有相当的吸引力,日治时期产生了一群老一辈的台湾知日派。战前出生的台湾人很多都可以使用流利的日文。吴念真曾在他编导的电影「多桑」里面特别去描述跨越两个时代的台湾人(台湾日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日本的情感。有学者认为,哈日来自于台湾社会集体的情感结构,而对日本的认同是台湾民族认同形成的重要参照[6]。因此哈日现象并不能完全以表面的流行文化或追星现象来理解。在台湾,台湾人喜爱日本事物,有其复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不过哈日现象并不只在台湾出现,许多东亚(包括一般认为仇日的中国大陆[7]和韩国)、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都是青少年中可以发现的次文化,从这观点来看,台湾哈日族只是日本强势流行文化所造成的现象,而所谓"复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主要推动力[8]

全球现象

日本的漫画动画在全球都很流行。日本电视剧、特摄剧集、日本流行音乐也吸引不少亚洲人迷上日本文化。近年来欧美中国等地也出现了以漫画为主的哈日潮。近年由于韩流擡头,令哈日风潮大为消退,但仍无损日本流行文化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动漫日本文化(特别是动画,漫画类)进入中国市场后,有些年轻人成为了“哈日族”。2009年末,环球时报调查显示15至20歳年龄层的人最喜爱的国家是日本,全体对象的「最喜爱国家」和「最想去国家」排行中,日本也进入了第5位和第3位。2010年2月北京晨报进行的针对顶级旅行社的调查中,去海外旅行的目的地人气排行中日本和台湾并排第三,位居第一位的香港和第二位的澳门之后[9]。中国网民称哈日族为「精神日本人」(简称「精日」)、「日杂」及「大和魂」来批评该等人士在文化及政治上媚日。

在欧美地区,网民都以“Weeaboo”和“Weeb”等字来称呼哈日族,此字本来是Nicholas Gurewitch的网络四格漫画里面发明出来,形容一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人」,后来在4chan里面转化成为对哈日族的贬义词。在欧美网民的观感中「哈日族」与「御宅族」无异,不过他们除了是疯狂日本动漫迷之外,最大的特征是盲目崇拜着日本文化,甚至对它严重地误解,例如幻想着自己是日本人,购买和收藏日本刀,以不咸不淡的日语与人沟通和做着模仿日本人的尴尬行为,因此欧美哈日族的形象以负面居多,经常成为网民的耻笑和嘲讽的对象。

参考资料

  1. (PDF). [2015-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6).
  2. .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11, 2014.
  3. . 中国时报. 2013-05-18 [201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4. . 华视. 2011-07-06 [2015-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5. . 新华网. 2002-07-19 [201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6. Lee, Ming-Tsung (李明璁)(2004)Absorbing "Japan": Transnational Media,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 . 中国时报. 2015-02-06 [2015-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8. . 今日新闻网. 2012-12-14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中文(台湾)).
  9. 朝日新闻2010年8月3日

参见

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