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
生平
范宁年少专心勤学,博览群书,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打算任用他,但因范宁父范汪与掌时当权的大司马桓温有过节[2],故在桓温反对下作罢。而亦因桓温的关系,桓温在世时范氏一门都没有人任官。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此后35岁左右的范宁才获授余杭县令。范宁在余杭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施行儒教并以身作则,令有志行的人都尊重他。而在他的努力下,一年后当地就大行儒家风化。范宁在余杭当了六年县令,就迁任临淮太守,获封阳遂县侯。后又改任中书侍郎。
范宁在朝中亦多有贡献,有益国家,当时建新庙、广求辟雍、明堂制度,范宁都引据经典上奏,全皆可于儒家典籍中查证。而当时孝武帝好文学,故范宁亦因而受亲待,朝廷议论未果都去问范宁意见。而当时范宁亦直言批评奸佞朝士,其中包括阿谀奉承会稽王司马道子的甥子王国宝。不过范宁本身就因为大力批评王国宝,而被王国宝借司马道子之手中伤[3],范宁唯有在388年自求外任豫章太守,孝武帝亦在极不情愿下被逼应允。临行前范宁仍关心国家,上陈当时虽然无战事之虞,但国家虚耗人力物力,对人民劳伇过甚;又自表对国家的操心。后来孝武帝下诏公卿和地方刺史、太守议朝政得失,范宁又提议实行土断,并言明考官员内容,修平民之法;又提议将小郡县集成,郡至少要有五千户,县则至少要千户,以利调役管理;更提议修改礼文,以二十岁为全丁而十六岁至十九岁为半丁,以取代当时十三岁为半丁而十六岁为全丁的礼文,免于「伤天理,违经典,困苦万姓。」
范宁在郡内大兴学校,又派人到交州采磬石以借学校使用,同时又改革旧制,不依往常规则。当时范宁吸引到千余人到来,对他们的资助都是用私财。豫章郡四姓子弟亦被范宁送入学校,学习五经,又建学台,用途甚广。不过范宁却遭到豫章郡隶属的江州刺史王凝之弹劾,称他「肆其奢浊,所为狼籍」,并枚举他私立家庙、改筑郡城等行为作为其罪证。朝廷当时下诏范宁免官抵罪,但儿子范泰弃天门太守的官位而为父上诉,孝武帝亦以范宁所做的都为教学,于是一直拖着未决,直至后来遇到大赦,范宁还是被免职(391-392年)。
范宁被免官后移居丹杨郡,十年后(401-402年时),他以六十三岁之龄在家中去世。
性格特征
参看
参考数据
- 《晋书·范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