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圳道
使用中
主要圳系
圳道名稱 | 圳道別名 | 圳道圖片 | 建造年代 | 取水來源 | 管理單位 | 圳道長度(單位:公里) | 灌溉面積(單位:公頃) | 目前狀態 | 備註事項 |
---|---|---|---|---|---|---|---|---|---|
卑南大圳 | 1898年(明治31年,民國前14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臺東工作站 | 10.27公里 | 2480公頃 | 使用中 | [3][2] | ||
卑南上圳 | 1986年(民國75年) | 鹿野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卑南工作站 | 12.67公里 | 1516公頃 | 使用中 | 其導水隧道為全台最長之山岳中型導水隧道[4][2] | ||
石山圳 | 石川圳 | 1928年(民國17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台東工作站 | 1.67公里 | 184.7公頃 | 使用中 | [3][2] | |
鹿野圳 | 鹿野大圳 | 1957年(民國46年) | 鹿寮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鹿野工作站 | 11.12公里 | 690.9公頃 | 使用中 | [5][2] | |
鹿寮圳 | 1887年(民國前25年) | 鹿寮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鹿野工作站 | 4.17公里 | 175.5公頃 | 使用中 | 與鹿野圳共用同一進水口 [5][2] | ||
桃源圳 | 1941年(民國30年) | 鹿鳴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鹿野工作站 | 1.98公里 | 45.83公頃 | 使用中 | [5][2] | ||
小馬圳 | 小馬埤圳 | 1929年(民國18年) | 馬武窟溪北溪,南溪 馬武窟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東河工作站 | 4.91公里 | 84.2公頃 | 使用中 | 於馬武窟溪北溪與南溪分別各設置一個進水口[6][2] | |
和平圳 | 擺仔擺圳 | 1911年(民國前1年) | 鹿野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鹿野工作站 | 3.79公里 | 74.9公頃 | 使用中 | 進水口設至於鹿鳴溪岸,引鹿野溪溪水 [5][2] | |
關山大圳 | 里壟圳 | 1907年(民國前5年) | 新武呂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關山工作站 | 20.79公里 | 1980公頃 | 使用中 | 台灣東部地區第二大水圳系統[7][2] | |
豐源圳 | 1956年(民國45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關山工作站 | 9.98公里 | 609.9公頃 | 使用中 | [7][2] | ||
電光圳 | 1887年(民國前25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關山工作站 | 5.66公里 | 155.8公頃 | 使用中 | [7][2] | ||
大南圳 | 1925年(民國14年) | 利嘉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台灣自來水公司 利嘉淨水廠 | 2.93公里 | 64.2公頃 | 使用中 | 進水口與台灣自來水公司共用,為灌溉與民生共用[8][2] | ||
射馬干圳 | 1898年(民國前14年) | 利嘉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3.78公里 | 162.6公頃 | 使用中 | [8][2] | ||
利家圳 | 1896年(民國前16年) | 利嘉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5.11公里 | 185.4公頃 | 使用中 | [8][2] | ||
知本圳 | 第二美和圳 | 1899年(民國前13年) | 知本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5.66公里 | 459.0公頃 | 使用中 | [8][2] | |
美和圳 | 第一美和圳 | 1924年(民國13年) | 知本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3.73公里 | 94.4公頃 | 使用中 | [8][2] | |
太麻里圳 | 1884年(民國前28年) | 太麻里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2.40公里 | 60.2公頃 | 使用中 | 莫拉克風災後全面重建 [8][2] | ||
香蘭圳 | 1882年(民國前13年) | 太麻里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3.16公里 | 99.1公頃 | 使用中 | 莫拉克風災後全面重建 [8][2] | ||
長濱大圳 | 1973年(民國62年) | 水母丁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長濱工作站 | 13.86公里 | 623.5公頃 | 使用中 | [2] | ||
白守蓮圳 | 1882年(民國前30年)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成功工作站 | 1.46公里 | 177.2公頃 | 使用中 | [2] | |||
新港圳 | 1878年(民國前34年) | 新港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成功工作站 | 使用中 | 新港圳一共細分有1~4號圳,其中1號與2號圳處於停灌狀態,但構造物保留,3號圳與4號圳整治後合併,原4號圳進水口改為3號圳第2進水口。[2] | ||||
池上圳 | 1878年(民國前34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池上工作站 | 5.11公里 | 949.2公頃 | 使用中 | [9][2] | ||
萬安圳 | 1904年(民國前8年) | 萬安溪 卑南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池上工作站 | 2.48公里 | 74.8公頃 | 使用中 | [9][2] | ||
萬朝圳 | 1926年(民國15年) | 萬朝溪(龍泉溪) 秀姑巒溪水系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池上工作站 | 4.29公里 | 86.5公頃 | 使用中 | [9][2] |
小型圳系
該小型圳系意旨位於台東縣各地,引水自山澗溪流並且由台東農田水利會管理的小型水圳系統,其大多數小型圳系位於台東海岸山脈地區。
- 池上工作站
- 大坡山圳
- 大坡北溪圳
- 大坡南溪圳(共細分1、3、4號圳)
- 大波溪背圳
- 山棕寮圳
- 關山工作站
- 里瓏湧水圳
- 電光山圳(共細分1~6號圳,2號圳目前已廢棄停用,但未除名)
- 月美圳
- 成功工作站
- 大濱圳
- 美山圳
- 都威圳(共細分1、2號圳)
- 都歷圳(共細分1~8號圳)
- 芝田圳(共細分2、3號圳)
- 跋便圳
- 小港圳(共細分1、2號圳)
- 鹽濱圳(共細分3、4號圳)
- 叭嗡嗡圳
- 長濱工作站
- 寧埔圳(共細分1~6號圳)
- 三間圳(共細分1~5號圳)
- 樟原圳(共細分1、2號圳)
- 中濱圳
- 八桑安圳(共細分1、2號圳)
- 大俱來圳(共細分1~3號圳)
- 大峰峰圳
- 水母北溪圳
- 水母南溪圳
- 竹湖圳
- 呾曼圳(共細分1~3號圳)
- 長濱圳(共細分1~8號圳)
- 僅那鹿角圳(共細分1~3號圳)
- 掃別圳(共細分1~3號圳)
- 城山圳
- 真柄圳
- 東河工作站
- 都蘭圳(共細分3~5,7、8、10號圳)
- 八里圳(共細分1、2、4號圳)
- 佳里圳(共細分1~7號圳)
- 大馬圳(共細分2~6號圳)
- 南溪圳(共細分2、3、4,6~11號圳)
- 北溪圳(共細分1~10號圳)
已停灌/廢棄
圳道名稱 | 圳道別名 | 圳道圖片 | 建造年代 | 取水來源 | 管理單位 | 圳道長度(單位:公里) | 灌溉面積(單位:公頃) | 目前狀態 | 備註事項 |
---|---|---|---|---|---|---|---|---|---|
利吉圳 | 1980年(民國69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台東工作站 | 已廢棄 | [3][2] | ||||
大武圳 | 1949年(民國38年)4月7日第一期工程 1951年(民國40年)10月26日第二期工程 | 大武溪 | 已廢棄 | [10] | |||||
尚武圳 | 1987年(民國76年) | 朝庸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知本工作站 | 60公頃 | 已廢棄 | 其灌溉面積為民國76年建設完成後的預估值 [8][2] | |||
水墜圳 | 1906年(民國前6年) | 卑南溪 | 台東農田水利會 池上工作站 | 已廢棄 | 當地民眾自行開鑿,現已完全廢棄。 | ||||
嘉蘭圳(1號~4號圳) | 3號圳 1950年(民國39年)5月 1號、4號圳 1954年(民國43年)10月27日 | 1號圳 太麻里溪 2號圳 嘉蘭溪 3號圳 普砂奇蘭溪 | 1號圳0.48 2號圳0.62 3號圳0.58 | 1號圳7.76 2號圳5.82 3號圳2.91 | 已廢棄 | 3號圳為省政府水利局補助臺幣7900元興建。[10] | |||
麻里武呂圳 | 0.42 | 2.91 | 已廢棄 | ||||||
壢坵圳(1號~2號圳) | 1946年(民國35年)12月12日 | 1號圳 1.2 2號圳 0.23 | 1號圳2.91 2號圳0.97 | 已廢棄 | [10] | ||||
土坂圳 | 2.91 | 已廢棄 | 於1950年時圳路崩毀20公尺後廢棄。[10] | ||||||
巴里布涯圳(1號~2號圳) | 巴里布涯溪 | 1號圳0.39 2號圳0.406 | 1號圳2.91 2號圳1.94 | 已廢棄 | [10] | ||||
舊見張圳 | 2.91 | 已廢棄 | [10] | ||||||
見張圳 | 新興溪 | 0.785 | 1.94 | 已廢棄 | [10] | ||||
新興圳 | 新興溪 | 0.668 | 已廢棄 | [10] | |||||
台坂圳 | 1950年(民國39年)5月 | 台坂溪 | 0.293 | 1.94 | 已廢棄 | 台坂圳為省政府水利局補助臺幣6000元復建。[10] | |||
大谷圳 | 2.91 | 已廢棄 | [10] | ||||||
安朔圳(1號~3號圳) | 1號、3號圳 1954年(民國43年)10月27日 | 1號圳 安朔溪 2號圳 安朔溪 3號圳 楓港溪 | 1號圳1.39 2號圳2.13 3號圳0.95 | 1號圳17.46 2號圳1.94 3號圳4.85 | 已廢棄 | [10] |
資料來源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 . [2014-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 .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 施添福、廖秋娥.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