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队
自卫队(日语:/ Jieitai */?;英语:,简写称为[lower-alpha 2])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至今的国家武装部队,成立于1954年7月1日。由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等三个部门所组成,全体武职人员称「自卫官」,共25万人,由防卫省统筹管辖、内阁总理大臣执掌最高指挥监督权。根据《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日本放弃与他国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权力,因此自卫队在法律意义上仅限为部队而不是正式军队,但在事实上承担部分军队之职能,同时在预算与武器装备上受到限制,不得持有如弹道导弹、航空母舰等进攻性武器。日本在2020年时的防务支出位居于世界第9位。
日本自卫队 | |
---|---|
![]() | |
创建 | 1954年(昭和29年)7月1日 |
军事部门 | ![]() ![]() ![]() |
总司令部 | ![]() |
领导 | |
![]() | 岸田文雄 |
![]() | 木原 稔 |
![]() | 吉田 圭秀 陆将(上将) |
军力 | |
服役年龄 | 18–32岁 |
征兵役期 | 无 |
现役人数 | 247,150人(2019年) |
备役人数 | 56,000人(2019年) |
军费 | |
预算 | 6.82万亿日元〔约合531亿美元〕(2023年) |
占GDP百分比 | 1.22%(2023年) |
工业 | |
本国供应商 | |
外国供应商 | ![]() ![]() ![]() ![]() ![]() ![]() ![]() |
年进口 | 56.8亿美元(2020–2021年) |
年出口 | 600万美元(2020–2021年) |
相关 | |
历史 | 列表:
|
军阶 | 自卫队军衔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自卫队的主要功能是要维持日本的自我防卫能力,而踏进21世纪后,自卫队对于海外维和任务的参与却愈来愈积极,除了参与了2002年阿富汗战争后的维和任务外,亦在2004年派遣「自卫队伊拉克复兴支持群」协助美伊战争后的重建与安全维护。因应朝鲜核武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周边局势,以及日本右翼及日本政府的右倾化,日本国内存有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并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的意见;日本政府也通过制定2016年施行和平安全法制,成功为自卫队施行集体自卫权制定法律依据,使得日本自卫队得以在盟友遭到攻击时以集体自卫权名义介入冲突。
历史




日本原有的国家武装部队为明治维新后组建的日本军(大日本帝国陆军和大日本帝国海军),但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投降而被迫解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指示下,日本政府于该年8月10日组建直属于总理府(今内阁府)的「警察预备队」。1952年4月26日,日本政府成立隶属于海上保安厅的「海上警备队」,之后于同年8月1日成立保安厅,为总理府的外局,并将警察预备队与海上警备队统合分别改组为保安厅统辖的「保安队」与「警备队」。这两个治安部队,实际上都具有准军事组织的性质。至1954年7月1日,日本政府将保安厅改组为防卫厅,同时成立由防卫厅管辖的自卫队,分为陆上自卫队(保安队改编)、海上自卫队(警备队改编)、航空自卫队(新设置)。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军战略后勤军备基地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物资装备,还有一定数量的日本人以“军属”(Houseboy)的名义随美军到朝鲜半岛的战场上,担任后勤、扫雷等任务[1]。冷战时期,日本自卫队主要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辅助美军行动。1970年代,日本确立了“重视海空军,海上歼敌”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2]。1990年代之后,日本自卫队逐渐开始增加独立军事行动,并且开始向海外派员参与任务。
2005年11月22日,日本当时执政的自民党在东京举行建党50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公布所提出的修宪草案。草案的内核内容是抛弃了现行宪法中日本不得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的规定,要求将日本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并规定“国防军”可以作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
2006年3月27日,日本自卫队成立统合幕僚监部(相当于参谋本部),取代过去的统合幕僚会议(相当于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执行新的作战体系。此前,陆海空三个自卫队分别由各自的幕僚长(相当于参谋长)分别进行指挥,同时辅助防卫厅长官工作。在新的体系下,陆海空各部队的幕僚长将辅佐统合幕僚长(参谋总长)指挥部队[3]。同年6月20日,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正式宣布从伊拉克撤出陆上自卫队,但他也同时强调将扩大航空自卫队在伊拉克的活动范围,承担更多的责任。[4]
2007年1月9日,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厅长改称大臣,并成为日本中央省厅之一。同年3月28日,陆上自卫队的中央快速反应部队正式成立,由反恐特战部队、机动部队第一直升机团和国际活动教育部队组成。[5]
2013年3月,有中国传媒报道指日本政府在“国内生产核武器的可能性内部报告”中认为“从核设施、核技术、核材料来看日本研制成功核武器没有任何障碍”,又计算指六个所核燃料后处理厂年产钚量能够制造2,000枚核武器,报导更指有专家认为日本「已经在秘密制造数枚近百万吨TNT当量的核武器」[6]。日本在2013年10月22日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会议上正式加入并发表有关「不使用核武」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及「不论在于什么情况都不得使用核武」[7]。国际原子能总署署长天野之弥表示,日本所有的钚都在国际原子能总署的核保障下,总署定期在全世界各地的核能电厂和相关设备的国家检查核能设施,但这当中也包含日本。日本也向美国归还了1批钚原料。[8]
由于日本与美军合作相当紧密,在军事能力上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制造的武器品质上乘而且科技先进,但由于宪法规定日本武器不得出口给其他国家,使得日本武器价格一直昂贵[9],因此日本在2013年推动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希望突破军火供销与国际军备研发的限制,以提高战斗机及防卫装备的性能和解决研发费用上涨等问题,管控防卫装备的数量再进行严格审查,即订定「防卫装备移转三原则」来明确的监督管理以应对现今的军事环境并符合国防上的安全保障。
2022年12月,日本政府在《国家防卫战略》中,写入新设“统合司令部”的相关内容。2023年1月,日美举行外交和防务政府负责人的“2+2”会谈,会后双方发表的共同文档中也提到,日本决定新设“统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2月6日,政府已决定在东京市谷设立一个常设统合司令部,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10]。
海外基地
构成
虽然日本的国家元首为天皇,但二战后的日本国宪法法定,天皇不再是名义上与实质上的武装总司令。 现今自卫队是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为名义上与实质上的总司令,管理则由防卫省负责。整个自卫队分为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以及一个类似参谋本部的统合幕僚监部。其他的国防相关机关则有自卫队医院、防卫大学校、防卫研究所等。
陆上自卫队


陆上自卫队采用世界各国陆军的组织建制。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之任务是用于防止海外势力的登陆作战计划,因此战力相对薄弱,近年来还有高龄化等问题存在。主要的配备有:坦克、装甲车、榴弹砲、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导弹、直升机、陆基反舰飞弹、地对空飞弹等防卫性武器。
海上自卫队

_destroyer_JDS_Kongou_(DDG_173)_sails_in_formation_with_other_JMSDF_ships_and_ships_assigned_to_the_USS_Kitty_Hawk_Carrier_Strike_Group.jpg.webp)
海上自卫队采用世界各国海军的组织建制。目的是防止海上有侵略者、对于海上交通的舰船、航空机、潜水舰予以吓阻,确保海上交通安全。主要配备有护卫舰(包含直升机航空母舰、飞弹驱逐舰、驱逐舰、巡防舰)、潜舰、布雷艇、运输舰、补给舰、飞弹快艇、反潜机、反潜直升机等武器,当中直升机护卫舰队以及两栖登陆舰具备登陆作战能力[11]。至2013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舰艇数量超过150艘,飞机数量超过340架,具有强大的反潜护航作战和远洋机动作战能力,其反潜和扫雷作战能力居世界前列[2]。同时,日本拥有一支强大的直升机护卫舰队与两栖登陆舰,具备登陆作战能力[11]。日本自卫队的水面作战舰艇与潜艇更新换代十分快速,舰艇的平均服役年龄不超过15年。同时采取“一退一进”的手法,以新舰艇置换旧舰艇服役,并将旧舰艇封存,以备战时使用[12]。日本多个造船厂拥有制造大型军舰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1,800万吨[12]。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两艘排水量1.395万吨的日向级直升机护卫舰和两艘排水量1.95万吨的出云级直升机护卫舰。据中国媒体报道,当中于2015年服役的出云级直升机护衞舰和较早前的日向级直升机护衞舰一样,拥有类近航空母舰的平顶甲板[13][14],可搭载直升机[15],但不适合战机升降[16][17],不过由于具有强大的超视距投送能力、两栖投送能力和反潜能力[18],因此战斗力被认作为相等于中小型舰艇航母[19][20]。日本防卫省表示「虽然舰上甲板也能提供战机垂直起降,不过由于有违反我们『专守防卫』的政策,因此并没考虑利用出云护卫舰进行战斗机的起降」[21]。
防卫交流
_in_formation_with_USS_George_Washington_in_the_East_China_Sea_after_Keen_Sword_2013%252C_-16_Nov._2012_a.jpg.webp)

_connects_to_Japan_Maritime_Self_Defense_Force_(JMSDF)_guided_missile_destroyer_JS_Myoko_(DDG_175)_during_a_fueling_at_sea_(FAS)_evolution.jpg.webp)

.jpg.webp)
日美关系
在二战之后,日本与美国签订美日安保条约,宣示两国将会共同维持与发展武力以联合抵御武装攻击及同时作为援助他国军队的后勤支持对应。
日中关系
2007年4月1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共同发表防卫交流并声明「加强两国防务当局的联系机制,以防止发生海上不测事态。」
200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深圳号驱逐舰赴日访问。
2008年6月,日本军舰涟波号回访。
2019年4月23日,日本秋月级护卫舰“凉月”号(117)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国际海上阅兵式。
日韩关系
自1994年开始,双方有派遣舰队互相交流计划,此外也进行过人员互访。
日印关系
印度海军舰艇于1969年开始进行访日的行动,2007年美、日、印三国有海舰军事演习活动。
北约合作
2022年11月,日本加入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成员,作为应对武装冲突期间与中心成员进行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合作伙伴[23]。
军衔
自卫队的编制与世界各国的军队阶级制度大同小异、宪法第九条详列军队的目的。
- 「将」与各国的中将相当,但是各幕僚长与统合幕僚长的将阶级规章有显著的差异、与世界各国的上将(旧日军大将)类似。
- 「将补」与各国的少将相当、这个职位又可再分成「将补(一)」「将补(二)」。
- 「佐」相当于校官,「1佐」「2佐」「3佐」分别与上校(旧日军大佐)、中校(旧日军中佐)、少校(旧日军少佐)相当。
- 「尉」相当于尉官,「1尉」「2尉」「3尉」分别与上尉(旧日军大尉)、中尉、少尉相当。
- 平成20年度对于是否新设「上级曹长」的阶级提出检讨。
- 「曹长」「1曹」「2曹」「3曹」与士官长、上士(旧日军曹长)、中士(旧日军军曹)、下士(旧日军伍长)相当。
- 「士长」「1士」「2士」与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相当。陆士签约二年(一部的技术系是三年、以后改二年)、海士和空士是三年(以后二年)的任期制、一般曹候补学生的升等以二年为一期。
- 至于一般曹候补学生和曹候补士是平成19年度(2007年)分最后的采用、平成20年度(2008年)开始实施一般曹候补生。最快2年9月,最晚7年内可以升等。
区分 | 陆上自卫队 | 海上自卫队 | 航空自卫队 | ||
---|---|---|---|---|---|
干部 | 将官 | 将 | 陆将 | 海将 | 空将 |
将补 | 陆将补 | 海将补 | 空将补 | ||
佐官 | 一佐 | 一等陆佐 | 一等海佐 | 一等空佐 | |
二佐 | 二等陆佐 | 二等海佐 | 二等空佐 | ||
三佐 | 三等陆佐 | 三等海佐 | 三等空佐 | ||
尉官 | 一尉 | 一等陆尉 | 一等海尉 | 一等空尉 | |
二尉 | 二等陆尉 | 二等海尉 | 二等空尉 | ||
三尉 | 三等陆尉 | 三等海尉 | 三等空尉 | ||
准尉 | 准陆尉 | 准海尉 | 准空尉 | ||
曹士 | 曹 | 曹长 | 陆曹长 | 海曹长 | 空曹长 |
一曹 | 一等陆曹 | 一等海曹 | 一等空曹 | ||
二曹 | 二等陆曹 | 二等海曹 | 二等空曹 | ||
三曹 | 三等陆曹 | 三等海曹 | 三等空曹 | ||
士 | 士长 | 陆士长 | 海士长 | 空士长 | |
一士 | 一等陆士 | 一等海士 | 一等空士 | ||
二士 | 二等陆士 | 二等海士 | 二等空士 | ||
三士 | 三等陆士 | 三等海士 | 三等空士 |
脚注
参考文献
- Paul Edwards. . Ospre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782001812.
- 钟魁润. . 2007-12-19. 南方周末.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 . [200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1).
- . [200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 刘浩远,日本自卫队成立中央快速反应部队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8-03-31.,新华网
- . 环球时报.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 . 2013-10-23 [201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2014-03-04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环球时报. 2013-08-02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1).
- . www.news.cn.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 章节, 吴健. . 2012-11-01. 南方周末.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 HUGO GYE, ANTHONY BOND. . 2013-08-06. dailymail.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 . 2013-08-07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 .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 .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英文)
- . navyrecognition.com.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 Zachary Keck. . 2013-08-07. The Diploma.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 张子宇. . 2013-08-15. 时代周报. [201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201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自卫队法第三条第二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法令データ提供システム
- . The Record by Recorded Future. 202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5) (英语).
外部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