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焯猷
简介
原为贡生,清乾隆年间来台,住在淡水厅新庄山脚(今新北市泰山)。乾隆十三年(1748年),胡焯猷和林作哲、胡习隆等三人,合组「胡林隆垦号」,向淡水厅申请开垦兴直堡成子寮、水碓、山脚、贵子坑、坡角、营盘一带,原平埔族武劳湾社从事原始农业的地方,即今新北市五股区、泰山区及新庄区北边,因为属于「天泉水崛」的地方,开垦的水田超过324甲,佃农在110户以上。
胡焯猷开垦致富后,乐施好善、广结善缘。乾隆十七年(1752年),献地建建今五股西云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庄米市(新庄老街)捐建新庄武圣庙。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他认为淡水文风未启,有心向学者需到彰化或新竹读书,于是位于和平顶山脚的「瓦屋一进五间,旁有厢房12间,前凿池塘,上接山水下落庄田」等资财捐出,设立义塾,命名「明志」,以水田占地约80甲田地,岁入租谷609石(年纳番租23石3斗4升,社饷银8两3钱3分4厘),做为维持费,于是开始延请名师,给予北台湾有志向学的学子受教的机会。
淡水厅同知胡邦翰认同胡焯猷捐献学田的义举,呈请将义塾易名为「明志书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闽淅总督杨廷璋立「兴直堡新建明志书院碑」置于书院内之墙上,高136公分,宽66公分。「义学」自此改为「书院」,成为台湾北部地区第一所「书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