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路易斯交通中心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英語:,直譯為“門關多模式交通中心”)又稱門關交通車站Gateway Transportation Station)或門關車站Gateway Station),是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區的一座鐵路,公交和捷運共用車站。其為聖路易斯市地面長途短途公共交通中心,亦是密蘇里州內客流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若按建築面積則為堪薩斯城聯合車站)。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

Gatewa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Center
位置聖路易斯市南15街430號
地理坐标38°37′27.1″N 90°12′12.6″W
机构美鐵
美鐵巴士
聖路易斯公交
交通聖路易斯輕軌市民中心站
  紅線
  藍線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面車站
2座島式月台(美鐵)
1座島式月台(輕軌)
其他
车站STL(美鐵)
历史
启用日期2008年
营运
進出人次378,146(2013年)
服务
上一站 美铁 下一站
终点站 林肯服務號 阿尔顿
芝加哥
阿卡迪亚山谷
洛杉矶圣安东尼奥
德州之鷹號
柯克伍德 密蘇里河跑手號 终点站

歷史

聖路易斯自路易斯安那併購以來,就成為美國東西部水陸交通樞紐。數條鐵路在聖路易斯接軌。19世紀末興建的聖路易斯聯合車站,一度是世界上佔地最大,收發列車最多的鐵路車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航空和公路交通興起,美國鐵路客運迅速衰落。1971年美國國鐵接手全國城際鐵路客運後,經過聖路易斯的列車數目直線下降。1978年11月,由於客流過少,美鐵關閉聯合車站,並在原車站東南16街毗鄰鐵路正線上新建臨時車站。由於臨時車站站房結構脆弱,設施簡陋,被人譏諷為“美國棚戶”。

由於美鐵資金不足以及列車班次減少,新建新型車站的計劃一直被擱置。臨時車站使用近26年。80年代聯合車站整修完成後,雖保留了部分停站和月台設施,但美鐵仍使用臨時車站。[1] 2004年,隨著舊有建築無法滿足需要,美鐵在車站月台側重新修建一座鋼結構平房作為新站房,耗資僅60萬美元。目前該站房仍被保留,為美鐵工作人員辦公場所。[2]

2006年以後,聖路易斯鐵路客流和收發車次有所增加,計劃中的芝加哥-聖路易斯准高速鐵路亦使原有臨時車站無法滿足需要。美鐵並未如同堪薩斯城聯合車站一樣使用預留設施,而是在臨時車站東側正線上新建中型車站。為此,聖路易斯市政府總計投資3140萬美元。[3]車站建築曾獲得多項獎勵,主要有2009年度聖路易斯地區新建建築優秀獎,[4]2008年《河邊先鋒報》最佳新建建築獎,[5]以及照明工程學會2009年度優秀獎。2008年11月19日,聖路易斯新站正式開通。[6]

運營狀況

美鐵曾經使用的臨時車站,現為工作人員使用設施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為聖路易斯市區最大地面交通中心,溝通城際鐵路輕軌長途巴士公共汽車

美鐵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每日收發約12班美鐵列車。目前停靠的列車有林肯服務號密蘇里河泛舟號德州之鷹號。聖路易斯為前兩種列車的終點站。

美鐵每日收發一對前往卡本戴爾車站巴士,乘客可接駁新奧爾良城號

聖路易斯輕軌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在規劃時就曾特別注意和輕軌系統互通。車站內有轉乘通道至輕軌市民中心站。該站為聖路易斯輕軌換乘站,乘客可搭乘紅線藍線蘭伯特-聖路易斯國際機場都會東區

市內巴士

以下聖路易斯城市巴士在車站設有停站:

  • 4路
  • 8路
  • 10路
  • 11路
  • 30路
  • 32路
  • 41路
  • 73路
  • 74路
  • 80路
  • 94路
  • 97路
  • 99路
  • 40X快線
  • 58X快線
  • 410X快線
  • 174X快線
  • 36X快線

曼迪遜縣巴士主要服務于都會東區,亦溝通東區和聖路易斯市區。下列巴士以聖路易斯交通中心為始發終到站:

  • 18X快線
  • 16X快線
  • 14X快線
  • 3X快線
  • 1X快線

长途巴士

聖路易斯交通中心內亦有灰狗巴士站。目前該站經停六條以上灰狗線路。站內共設12個巴士乘降場,使用獨立的進出站通道。

麥格巴士以聖路易斯交通中心作為停靠站,所屬線路為M5。向北可至諾默爾芝加哥;向西至哥倫比亞堪薩斯城,向東至孟菲斯

參見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聖路易斯交通中心
  1. Riverfront Times. . 2008-12-04 [200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1).
  2. (PDF).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11-10).
  3.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Transit Administration. [200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4. .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2).
  5. .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7).
  6. (PDF). [2015-12-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