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现代中文译本

现代中文译本英语:缩写),是联合圣经公会于1979年出版的《圣经汉语译本,又于1997年又参考教牧之意见,出版《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它主要对象是刚接触《圣经》的读者。此译本的翻译工作开始于1971年,由许牧世教授、骆维仁博士、周联华博士、王成章博士和焦明女士等人所翻译。

现代中文译本
全名现代中文译本
语言现代汉语
新约出版时间1975年
旧约出版时间1979年
全书出版时间1979年
译者许牧世骆维仁周联华王成章焦明
基础经文
  • 旧约:基托尔希伯来文圣经第三版、七十士译本
  • 新约:联合圣经公会希腊语新约第三版、第四版
翻译类型意译
版本修订1985年, 1997年,2017年
出版者联合圣经公会
创世记第1章第1-3节
太初,上帝创造天地。大地混沌,还没有成形。深渊一片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命令:「要有光。」光就出现。
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
上帝那么爱世人,甚至赐下他的独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灭亡,反得永恒的生命。

联合圣经公会鉴于华人最常用的《圣经和合本》的一些字句,对于某些读者(尤其是初信或教外的)而言,相当暗晦难明、生硬拗口,甚至容易造成误解;这是由于《和合本》的语言属于白话文运动的早期,许多语词用法已与现代汉语白话文的使用习惯有不少差距。此外,《和合本》是以1885年出版的《英国修订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为翻译蓝本, 并参考《詹姆士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而不是直接从希伯来文希腊文的原文翻译;如此从英文二次转译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译或漏译的情形。再者,当时《和合本》根据的原文抄本,无论从数量或素质而言都不能与现存的抄本与考古数据相比。因应不少教内有识人士呼吁重译圣经的声音,联合圣经公会遂决定推出符合现代白话文,通顺易懂、又具时代特色的新版《圣经》。

翻译参考文本

  • 初稿:《现代英文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
  • 旧约:《基托尔氏希伯来文圣经》(Kittel Biblia Hebraica)1952 年第三版
  • 新约:《希腊文新约圣经》(Greek New Testament)1968 年第二版、1975 年第三版 - 联合圣经公会
  • 在旧约翻译中参考《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特色

香港圣经公会出版的「现代中文译本」圣经
  • 译文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 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原则不同于传统的「形式对应」,而是「功能对等」,即强调两个内涵:意义相符和效果相等。或说以「意义相符、效果相等」为原则翻译[1]
  • 顾及「听」和「读」的需要。使人一读就懂,一听就明。
  • 将《和合本》一些过时的译名,改为符合现代人所熟悉通用之现代译名。例如「该撒」改为「凯撒」(罗马皇帝)、「丢斯」改为「宙斯」、「希利尼人」改为「希腊人」、「伯拉河」改为「幼发拉底河」……等。
  • 将《和合本》一些意思已与现代白话不同的语汇,改为更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用语。例如「教训人」改为「教导人」,「论到」改为「谈到」,疑问句末的「么」改成「吗」……等。
  • 度量衡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如「宽十肘」改为「宽五公尺」、「申初」改为「下午三点钟」。
  • 减少使用音译的词汇。如「拉加」改为「废物」、「玛门」改为「钱财」。

影响

现代中文译本文本较和合本更符合现代汉语使用习惯,也参考较新圣经考古学成果,以及对照联合圣经公会审订的古希伯来文希腊文标准版新旧约圣经的原文,来修正了和合本的一些错误翻译;不少教友都会拿现代中文译本作为比对的参考,以帮助理解经文,校对真正含意。但一般而言,由于官话和合本圣经的历史悠久,已在教友间产生了根深柢固的权威性,现代中文译本在教会中依旧无法取代和合本的地位。

争议

翻译不周全

此译本的罗马人书第8章第3节说:“摩西法律人性的软弱而不能成就的,上帝却亲自成就了。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使他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为要宣判人性里面的罪,把罪除去。”有人认为此节译文容易令人误解它在说耶稣基督罪性[2],与一般看似与基督教正统信仰矛盾。后来在1997年的修订版加入注解(「使他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或译「取了跟我们相似的罪的肉身」),以解释原文的意思。

参考文献

引用

  1. . [201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2. . [201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来源

书籍
  • 许牧世:《经与译经》(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3)
  • 赵维本:《译经溯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3)
论文
  • 林草原:〈忠信与操纵――当代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研究〉(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论文,2003)
网页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