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能)
翁(おきな)是能剧的演目之一。地位为别格的祝言曲。
翁 | |
---|---|
おきな | |
作者 | 不明(应典于镰仓时代) |
能柄(上演时的分类) | 例式 |
类别 | 祝言曲 |
角色 | 仕手翁 从者千岁、脇三番叟 |
场所 | 不定 |
季节 | 不定 |
本说(作品典据) | (能乐的原典) |
流派 | 观世・宝生・金春・金刚・喜多 |
最初演出「翁」的正式节目称为「翁付」,在正月初会、祝贺能等时机上演。由翁・千岁・三番叟3人的歌舞组成,翁役戴白色尉、三番叟役戴黑色尉的能面。原则上在翁之后会由同样的仕手、地谣、𠱞子方演出脇能。
进行
- 登场人物
- 仕手 翁
- 面箱持
- 从者 千歳(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由面箱持兼任,并由狂言方担当)
- 脇 三番叟(狂言方担当,大藏流为三番三)
面箱最先出场,接着依序为翁、千岁、三番叟、后见、地谣自桥挂登场,翁在舞台右侧就坐朗诵祝歌。
作为露拂的千岁首先跳舞,翁在千岁跳舞时,在舞台上戴上白色尉。千岁舞结束后,翁便起立,唱祝言之谣、跳祝福之舞。其后回到原本位置就座,将能面取下后退场。
与千岁之舞、翁之舞两段组成相同,三番叟也有揉之段与铃之段两个部分。前半的揉之段不戴能面,后半的铃之段戴黑色尉,并拿着铃跳舞。舞结束后回到原本位置,将面取下后退场[1]。
解说
翁原先是由例式的3番个演目,即「父尉」「翁」「三番猿乐」(三番叟)所组成,因而称为式三番。实际上在室町时代初期就常常省略「父尉」,但并不称「式二番」,而是继续称为式三番[2]。
翁(式三番)可以追溯自镰仓时代的翁猿乐系谱,原本是由圣职者的呪师所演出,现在则由猿乐师代替演出。源于寺社法会、祭礼等正式演目,今日的能可以说是「翁」演出之后余兴艺能的猿乐,在获得了人气后才得以发展的[3]。为此虽然「翁」是由能乐师和狂言师所演出,但翁并不被当作是能或狂言,而是格式更高的演目。
与能最显著的差别即是戴能面的场所。一般的能,会在面向舞台左侧的「镜之间」戴上、取下能面,只有「翁」会在舞台上穿脱能面。此外也会在「镜之间」设置神棚,通过切火清洁、进行别火等,有许多与普通的能剧不同的作法。
注
- 『能楽観赏百一番』、26页
- 『能・狂言事典』、10页
- 『日本史大事典 1』、1154页
- 『邦楽百科辞典』、150页
- 『演剧百科大事典 1』、424页
参考数据
- 金子直树『能楽鉴赏百一番』淡交社、2001年、ISBN 4-473-01817-2
- 西野春雄 羽田昶『能・狂言事典』平凡社、1987年、ISBN 4-582-12608-1
- 青木和夫 网野善彦『日本史大事典 1』、平凡社、1992年、ISBN 4-582-13101-8
- 吉川英史 『邦楽百科辞典』音楽之友社 1984年。ISBN 4-276-00090-4
- 早稲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演剧百科大事典 1』平凡社、1960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