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啻

闽南语1809年9月20日—1864年11月30日),本名伊莱休·多蒂英语:),是一位活跃于19世纪的美国传教士语言学家。受亚比丝喜美总会之委派,先后于爪哇婆罗洲厦门等地从事传教工作长达28年。[1]他曾负责编纂第一部以英语写成的闽南语教科书。尽管白话字的确切起源仍存有疑问,但一般都将他与打马字一同认定为白话字的发明者,而这套文本系统至今仍是闽南语最常见的正写法[2]

罗啻
罗啻
原文名
出生(1809-09-20)1809年9月20日
美国纽约州贝尔讷
逝世1864年11月20日(1864岁—11—20)(55岁)
前往纽约的海上航程中
墓地纽泽西帕西帕尼
居住地大清福建省厦门
国籍美国人
语言英语闽南语厦门方言
母校罗格斯大学
职业传教士语言学家
活跃时期1836年–1864年
知名于英语写成的闽南语厦门话教科书
信仰加尔文新教
配偶Clarissa D. Ackley
Eleanor Augusta Smith Doty

生平

早年

罗啻在1824年时进入罗格斯大学立志学习商学,后来才转进神学院学习,并于1836年毕业。同年5月,罗啻与克拉丽莎·阿克莱()结婚,并接受亚比丝喜美总会之委派,前往海外宣教。[1]

传教

罗啻于1836年6月上旬搭船离开纽约,同年9月便抵达荷属东印度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展开为期3年的传教生活。[3]当时的巴达维亚为伦敦宣道会的主要活动基地,罗啻在此学习了福建话。1838年10月15日,罗啻经新加坡博曼牧师会合并一同前往婆罗洲,10月30日经海路抵达三发,并改走陆路南下。11月24日,抵达婆罗洲南部大城坤甸,随后于27日便走海路回新加坡。两人隔年再度来到坤甸,并在当地设置了传道站,开始学习广东话[1]

1842年,在厦门开拓传教工作的雅裨理牧师在访问婆罗洲后,力荐罗啻与博曼二人应前来人口众多的中国工作。1844年6月22日,罗啻抵达厦门,起先在鼓浪屿宣教,后来才搬至厦门岛。抵达厦门后,罗啻积极学习厦门话,以笔记本纪录新单字,编写成一本共212页的手册。然而,搬抵厦门不久,罗啻6岁的独生子便去世。1845年10月5日,罗啻的妻子也因病过世,年仅39岁。罗啻随后带着家属回美国交予亲戚照料。罗啻也借此机会在美国停留了一年半,到处分享在厦门的宣教工作与困难之处,希望引起教会的注目;在此期间,他也与第二任妻子玛丽·史密斯()结婚。[1]

1847年8月19日,罗啻回到了厦门,与他同行的有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牧师。渐渐地,前来听教者渐增,罗啻等人便在「新街仔」兴建一座礼拜堂,1848年竣工,1849年2月11日举行献堂礼。1848年12月19日,博曼牧师在前往香港的途中遭遇船难,因此在2月11日举行新街堂献堂礼之际,亦同时追思博曼牧师。[1]

1850年,罗啻、打马字以及养雅各医生等人,为了宣教的需求,共同研拟出一套以拉丁字母连缀切音白话字。1852年,罗啻在养雅各医生的协助下,翻译了《约翰传福音书》(),共46页,由大英圣书公会广州出版,应当是第一部厦门音白话字的圣经译本。1854年,罗啻将米怜的《乡训五十二则》翻译成白话字,并以《乡训十三则》为书名出版。[4]1853年,罗啻于广州出版了以英语写成的教科书《翻译英华厦腔语汇》()[4],这是最早期的闽南语教科书。[2]而罗啻在该书序言中提及大量参考了由已过世的博曼牧师所采录的厦门话语汇。[1]

晚年

1858年2月28日,罗啻的续弦玛丽去世。之后,罗啻与美国亚比丝喜美总会解约,1859年返回美国。1861年,他再度以美国归正教会宣教师的身分来到厦门工作,直到1864年11月退休为止。1864年11月30日,罗啻在返回纽约的航程中于船上过世。[1]

出版物

脚注

参考数据

  • Bruggink, Donald J.; Baker, Kim N. . Wm. B. Eerdmans. 2004. ISBN 978-0-8028-2691-6.
  • Klöter, Henning. . 2002 [3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 赖永祥. . 2008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 Wylie, Alexander. . 1867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参阅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