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家
经学家,专门指称阐释、注解、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或迳称「经学」)的学者,即主要传承研究古代典籍文献以及这些文献中的思想。这些人往往还同时拥有经籍思想之外的学术造诣。官方的经学家通常具有博士、助教之类的官职,但在历史上出名的人物通常是民间学者。
研究内容
构成儒家经书的基础是《诗》、《书》、《礼》、《易》、《春秋》此《五经》,经过各学派间的长期分化、传承而演变出「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等体系。
在汉代的图书分类,《论语》和五经属于「六艺」(分为九类),《孟子》则属于「诸子」中的儒家类,这是因为孔子与六艺的内容共同为诸子百家引述或是批评,而《孟子》则是仅止于儒者的一家之言。在汉武帝亲政之后,根据儒家学士的建议设立了「五经博士」,正式根据五经的内容来教授、拔举官吏,而后《论语》和《孝经》得到官方重视,进一步扩大经书的内容。
到了唐代,官方科举正式纳入《三礼》、《春秋三传》,晚期经由韩愈等人的提倡,《孟子》得到重视,并在宋代确立为经学的内容之一。
但即使如此,经学家仍是以五经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旁涉其他儒学著作,但这个观点并不是绝对的。
经学家与理学家
顾炎武认为「经学即理学」,两者异文同义。这种说法本为挽救明代儒学的流弊,主张儒家学者应该重返经书、重新去仔细阅读经书。在清代,学术上有所谓的「汉宋之争」,儒学被划分为「汉学」(经学)与「宋学」(理学)两个对立却又相互影响的内容。前者由阮元大力提倡,获得许多民间学者(如:惠栋)的支持,后者以姚鼐、方苞为代表,同时也是官方科举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为主)。
目前的一个观点是,汉宋之间的歧异在「文本训诂」的方法和「性与天道」的关注上,这恐怕跟《论语》、《孟子》被列为经书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也因如此,清代的「十三经注疏」可能是目前经学和理学的研究者们惟一共同遵守的经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