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文人
名称
绳文是指利用绳缠绕棒子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所加上的记号。
起源

绳文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自前145世纪至前10世纪左右,分布于整个日本列岛。这个时代被称为绳文时代。绳文人按照地域可以分为4到9个集团。
后来弥生人自朝鲜半岛迁入并征服了绳文人,与绳文人不断融合混血形成了今日的日本大和民族。而弥生人也把绳文人驱往虾夷地(北海道)和西南诸岛、琉球等地,该地居民仍旧保持着与绳文文化类似的文化与人种,分别为擦文文化和贝冢文化。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与国立遗传学研究所、东京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绳文人的全基因组解读。由此可以推断绳文人是在3.8万~1.8万年前从大陆集团中分离出来的。在人类学研究中引入最新的基因组解析的趋势在世界上也被推进,目前已经诞生了改变传统观念的划时代成果。通过对绳文人基因组的完全解读,探寻日本人起源的研究有望加速。
现代日本人的基因主要来自古时迁居日本列岛绳文人和弥生人,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率领的研究团队解构了一具女性绳文人遗骸的DNA,推定绳文人大约从3.8万年至1.8万年前从亚洲大陆去到日本。
研究团队化验在北海道礼文岛出土、有3500至3800年历史的女性绳文人骸骨,以现代高精度科技采取其大臼齿的DNA。解析结果显示,绳文人的基因与现今的南北韩人、台湾原住民等族群相近;他们抵达日本后,过着小规模群居生活,主要以狩猎维生。
研究亦发现,绳文人有较黄的肤色、褐色眼瞳、毛发幼细。据指,绳文人能适应高脂肪的饮食,同时具有较强的酒精耐受性。据指,现代本州人从绳文人继承了15%基因,冲绳人继承了30%,北海道阿伊努族人更继承了70%。[2]
特征
绳文人体质特征,基本形态以蒙古人种形态为主,夹杂着一定低纬度人种特征;也有学者认为绳文人是原始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和尾本恵市将这种特征称为古蒙古人种,目前发现绳文时代人骨有91具,其中男性有35个,女性有18个,其余的是性别不明。其中男性有165cm以上高个子,也有154cm低个子,女性的平均身高和绳文时代中晚期的平均推测身高一样是148cm,绳文人是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遗传学家最有争议的问题。以目前的研究而言,学者还无法确定绳文人的起源。
日本考古学者发掘出多个绳文人骨骼遗址,可供研究者分析绳文时代的地理环境异同,不过这些早期研究里所报告的地理方面差异并不大。(如 Ogata, 1981; Dodo, 1982; Yamaguchi, 1982; Hanihara and Uchida, 1985; Mouri, 1988; Kondo, 1993, 1994),因此学者认为绳文人在型态上是一致的。[3] Tsunehiko Hanihara认为伊豆群岛的青岛的居民、冲绳人、港川人、绳文人、现今的爱奴人,可能是旧石器时代的原蒙古人种的直系后裔。[4] 考古学教授 Akazawa Takeru (1996)则提出绳文人是古蒙古人种。[5]
口腔型态学研究显示绳文人与爱奴人各有其独特的牙齿构造,但关系大致还是比东南亚常见的巽他型牙齿接近。[6] 不过爱奴人的牙齿型态与巽他型牙齿相比,牙齿较小。.[7]
Brace (1990)则认为绳文人的身体特征有多处与高加索人种相似,但与现代欧洲人相比则是不同的遗传品系。 [8] Brace等人对颅骨的研究(2001)显示绳文人与爱奴人与史前与现代欧洲人的关系,要比与现代东亚人种的关系接近。对颅骨的研究。该研究认为绳文人是旧石器时代,一群移居欧亚大陆北部并迁移至美洲的欧亚人的后代,其时间要比现代东亚人在亚洲的扩张要早得多。[9]
但人类学的研究显示绳文人并不是单一族群,Ishida等人在2009年指出大部分的绳文人似乎与青铜时期的南部西伯利亚人相似。[7] 但九州、四国、本州南部某些地区的绳文人则与东亚人相似。[10]
Kura等人在2014年则基于颅骨与基因特征,认为爱奴人来自北方;北方绳文人与爱奴人的故乡可能在欧亚大陆的北极地区。绳文人被认为祖源在北方,具有单被群 D-M55(北亚人的特征)。虽然型态学上与高加索人种类似,但爱奴人实际上来自北亚。[11] 绳文人基因上则与东亚人最接近,而非欧亚大陆西部人种。其单倍群也与东亚人接近,而非高加索人。[12] 此研究也发现绳文人基因上与东亚海岸区域(由俄罗斯远东至朝鲜半岛,以及台湾原住民)的族群相近。.[13]
参考数据
-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东网. . 2019-05-14 [202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1).
- Matsumura, Hirofumi; Anezaki, Tomoko; Ishida, Hajime. .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2001, 109: 1–21. doi:10.1537/ase.109.1.
- Hanihara, Tsunehiko. (1990). Dental Anthropological Evidence of Affinities among the Oceania and the Pan-Pacific Populations: The Basic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II.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 98(3). Page 242. Retrieved January 12, 2018, from lin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akeru Akazawa and Emóke J.E. Sathmåry.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 Volume 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ResearchGate. [2019-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英语).
- Koppel, Tom. .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389– [2020-01-09]. ISBN 978-1-4391-18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1).
- C. Loring Brace, A. Russell Nelson, Noriko Seguchi, Hiroaki Oe, Leslie Sering, Pan Qifeng, Li Yongyi, and Dashtseveg Tume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98 (17): 10017–10022. doi:10.1073/pnas.171305898.
- 上田正昭他『日本古代史の谜再考(エコール・ド・ロイヤル 古代日本を考える1)』 学生社 1983年 pp.52より
- Kura, Kenya; Armstrong, Elijah L.; Templer, Donald I. . Intelligence. 2014-05-01, 44: 149–154. ISSN 0160-2896. doi:10.1016/j.intell.2014.04.001.
- Kanzawa-Kiriyama, Hideaki; Kryukov, Kirill; Jinam, Timothy A; Hosomichi, Kazuyoshi; Saso, Aiko; Suwa, Gen; Ueda, Shintaroh; Yoneda, Minoru; Tajima, Atsushi. .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6-09-01, 62 (2): 213–221. ISSN 1434-5161. PMC 5285490
. PMID 27581845. doi:10.1038/jhg.2016.110 (英语).
- Decoding of Jomon woman's genome suggests common ancestor unites Japanese and Han Chine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