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

纵膈()是指以胸腔为中心并由疏松结缔组织所包围的构造,它并无一个明显的界限。本区域包含许多解剖构造,包含心脏及其周围血管系统、食道气管膈神经心脏神经胸导管胸腺,以及胸腔淋巴结

纵膈
纵膈解剖图
纵膈通过胸角骨隔开成上纵膈和下纵膈
标识字符
拉丁文mediastinum[1]
MeSHD008482
TA98A07.1.02.101
TA23333
FMAFMA:9826
格雷氏p.1090
解剖学术语

语源

纵膈一词译自中世纪拉丁语mediastinum」,该词源自于「mediastinus」,意为「中途」[2]

解剖

纵膈位于胸腔,左右被胸肋膜及肺脏所包围,前方有胸壁,后方则有脊椎骨。该区的前后分别为胸骨脊柱包夹,包含除了肺脏以外的所有器官。该区的疏松结缔组织与颈部的组织相连。

纵膈主要可分为上纵膈(superior mediastinum)及下纵膈(inferior mediastinum):

  • 上纵膈上方为胸廓上口,下方则为胸平面(胸骨角水平,约为T4-T5椎间盘水平)[3][4][5]
  • 下纵膈则包含胸平面以下至横膈膜的空间,可根据心包膜将该区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解剖学、外科,和临床放射科对于纵膈的定义稍有不同。

上纵膈

前纵膈被下列构造包围:

  • 胸腔入口
  • :胸平面(T4-T5椎间盘高度)
  • :肺脏及胸肋膜
  • 胸骨柄
  • :T1~T4节胸椎骨
内容
内容

胸平面

胸平面会经过数个解剖构造,包含:

前纵膈

边界
  • 胸膜腔
  • 心包膜
  • :胸骨、左胸横肌,及第五、六、七左肋软骨
内容
内容

中纵膈

界线:心包 包含许多重要器官,并可分为纤维膜跟浆膜

内容
内容

后纵膈

边界
内容

临床意义

纵隔淋巴结肿大

纵膈腔与多种肿瘤相关:

  • 前纵膈:胸骨下甲状腺肿淋巴瘤胸腺肿瘤,以及畸胎瘤
  • 中纵膈:淋巴腺肿大,以及其他转移癌,如肺小细胞癌。
  • 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可能为恶性或良性。

纵膈炎是发生于纵膈的炎症,通常为细菌性,源自于纵膈腔器官受损。由于感染速度可能极快,因此在医疗需做紧急处置。

纵膈腔气肿是描述纵膈腔内有空气的现象,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气胸腹腔积气,以及心包积气。上述状况常伴随Boerhaave's syndrome食道破裂的状况。

目前有许多技术能协助诊断纵膈腔的疾病,最常见的为胸部X光。最常见者为创伤性主动脉破裂胸主动脉瘤,以及胸椎骨折等。

参见

参考文献

本条目包含来自属于公共领域版本的《格雷氏解剖学》之内容,而其中有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1. . [2020-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2. .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3. Thoracic Wall, Pleura, and Pericardium - Dissector Answers 存盘,存档日期2012-09-01.
  4. .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5).
  5. .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17).
  6. Thoracic Wall, Pleura, and Pericardium - Dissector Answers 存盘,存档日期2012-09-01.
  7. .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5).
  8. .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17).
  9. Arai et al. Radiographic landmarks of the upper margin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SVC) in childr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49 (Supplement 1): 32
  10. Viscera of the Thora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AMS Department of Anatomy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