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
绝症(英语:)是医学意义上无法医治的致命永久性疾病。有些疾病在以前是绝症,之后出现治疗方法后就不再是绝症,所以绝症这个词有时效性。末期疾病[1](英语:)为其近义词,是指一种无法治愈或充分治疗的疾病,并可合理预期会导致患者死亡;此术语用于进行性疾病,如癌症或晚期心脏病,而非重大创伤。
现存的绝症
数据库编号 | 发现信息 | 控制疗法 | 技术信息 | ||||
---|---|---|---|---|---|---|---|
疾病名称 | ICD-10 | ICD-9 | 发现年份 | 发现者 | 发明年份 | 发明者与疗法 | 病原/现状/备注 |
克雅二氏病 | A81.0 F02.1 | 046.1 | 1920年 | 德国神经学家Hans Gerhard Creutzfeldt和Alfons Maria Jakob | 2003年 | 没有根治疗法,但Pentosan polysulphate(简称PPS)被认为可以减缓疾病进展,但没有发现疗效证据 | 朊毒体
新变种——变种克雅二氏症(vCJD),可能通过食用或接触患有疯牛症的病牛而感染 |
格斯特曼综合症 | A81.9 | 046.71 | 1936年 | 奥地利医师约瑟夫·格斯特曼 ,恩斯特·斯特劳斯勒和伊利亚·申克 | 2020年 | 没有根治疗法,但单克隆抗体PRN100被认为可治疗疾病,但没有发现疗效证据。 [2]金刚烷胺、阿糖腺苷等只可能舒缓病情;阿昔洛韦、干扰素和两性霉素B对病情无效。[3] | 朊毒体 |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 A81.9 | 046.72 | 1983年? | 意大利神经学家/睡眠专家 Ignazio Roiter | 2015年 | 没有任何疗法;但他克莫司和阿司咪唑被认为具备潜在的可减缓疾病进展疗效[4],然而缺乏后续证明。 | 朊毒体 |
过去的绝症
有一些疾病如瘟疫的天花是以免疫疗法防止感染,并无直接消灭病原体的方法,所以这些疾病只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控制,严格来说疾病作为绝症的本质并未消除(有人曾提出天花可作为生化武器,现有少部份毒病样本在实验室培养)。
数据库编号 | 发现信息 | 根治信息 | 技术信息 | |||||
---|---|---|---|---|---|---|---|---|
疾病名称 | ICD-10 | ICD-9 | 发现年份 | 发现者 | 根治年份 | 根治者与疗法 | 病原/现状/备注 | |
艾滋病 | B24 | 042 | 1981年6月5日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 1995年 | 美国华人何大一医生发明鸡尾酒疗法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源头说 与人类的HIV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发现,但这并不能确定爱滋病的来源就从黑猩猩到人类,或人类和黑猩猩的来源是从第三方获得的。 | |
天花 | 前1157年 | 考古学家在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的尸体上找到了天花病患造成的伤痕 | 1796年 | 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明牛痘接种 | 天花病毒 1980年5月8日,世界衞生组织正式宣布「地球上的人类已免于天花疾病」。 | |||
黑死病 | 1340年代 | (初次扩散到全欧洲) | 18世纪 | 自然消亡 (最后一次大规模传播是莫斯科瘟疫) | 鼠疫杆菌 病原体现在可能已经灭绝 | |||
白喉 | 白喉杆菌 致死率 致死率为5%~10%,并在小于5岁的儿童和大于40岁的成年人中可达到20%之高。 现时美国所有学童都必需接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注射。 | |||||||
百日咳 | 百日咳杆菌 主要病患 主要病患为孩童,有一半的个案是一岁以下的婴儿,且此病较常发生在女孩身上 | |||||||
破伤风 | 破伤风梭菌 主要病患、致死率与疫区 破伤风是威胁新生儿健康的一种疾病,也可能感染其他有开放性损伤的人或动物。普遍来说死亡率在20-40%。目前破伤风在已开发国家已获得控制,主要疫区几乎都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 | |||||||
恶性肿瘤(含癌症、肉瘤等) | D00 | 140—239 | 16世纪与17世纪 | 验尸确定癌症为死因 | 自体异常细胞 | |||
参考数据
- . [2021-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 "PRION DISEASES AND PRN1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杨绍基,李兰娟. 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05. ISBN 978-7-117-17120-5 (中文).
- Karapetyan YE, Sferrazza GF, Zhou M, Ottenberg G, Spicer T, Chase P, Fallahi M, Hodder P, Weissmann C, Lasmézas CI,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110 (17): 7044–9., PMID 23576755, doi:10.1073/pnas.1303510110 (英语)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