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德·萊克
約翰尼斯·德·萊克(荷蘭語:,1842年12月5日—1913年1月20日),有譯約翰斯·特萊克、約翰尼斯·迪·瑞克、喬亨納司[1]或奈格[2][3],是一位荷蘭籍土木工程师,為明治时期在日本政府服務的外国顾问[4],大清末年應上海工部局聘任,任浚浦局總工程師[5],為整治吳淞口的第一位外國專家,為上海初期發展作出貢獻[6]。
約翰尼斯·德·萊克 | |
---|---|
![]() | |
原文名 | |
出生 | ![]() | 1842年12月5日
逝世 | 1913年1月20日![]() | (70歲)
国籍 | ![]() |
职业 | 土木工程師 |
早年
德·萊克生於北貝弗蘭島上的科莱恩斯普拉特[7]。他的父母是農民及兼職堤防工人彼得()和安娜(),在兩人所生七個孩子中排第三[8]。成年後其先於荷蘭內政部以雅各布斯·勒布雷()的學徒身份獲得一席,於其帶領下學習到數學、土方施工和水利工程實練等。
執業生涯
到了1865年時德·萊克轉為科內利斯·約翰尼斯·范·多恩()工作,建造了橙()閘鎖,将艾灣與阿姆斯特丹附近謝林沃德()的須德海相隔開來。特萊克在工程裡擔任首席建造工頭[9]。范·多恩在1872年受邀前往日本參與建設,他也鼓勵德·萊克加入一道,去參與大阪港重建計劃[8]。
日本
1873年9月,德·萊克與范·多恩、喬治·阿諾·艾雪()一起抵達日本。在隨後三十年時間裡,這三位土木工程師建設發展起了一系列防洪和水體管控項目[10]。其中德·萊克他,是有對东京、横滨、长崎、宇品(广岛)、博多(福冈)、[9]三國(坂井)和新潟的港口做出改進[8]。他在四日市港所建造的防波堤,被日本政府評定為重要文化財。
德·萊克還制訂過日本數條河流的河岸带改善計劃。值得注目的是,他所作出的基礎工作和規划作業,令名古屋附近木曾川、长良川和揖斐川分離開來,這個成果也被稱為木曾三川[11]
德·萊克另一重要的業績,是負責過琵琶湖到京都隧道通道的修造工程[8]。他還因建造過東京神田川下水道網絡而受到讚譽[4]。
到1891年之後,德·萊克被任命為明治內務省的御用官員,並在該機構裡再官升至事務次官[12]。晚後他還到日本工部大學校擔任講師。
中國
1876年時應上海外國領事團邀請,奈格(德·萊克,J.D.Ryke)和艾雪(C.Escher)一同前往上海,協助制訂計劃,改善黄浦江的通航能力,該长江支流對當時上海國際貿易是至關重要的[13]。他們在當時一齊對黃浦江內沙能否改善進行了考察,而後合寫發佈了《吳淞內沙報告》(Report upon the Woo sung Bar)[3]。
1897年他再回到上海,進行了第二次黄浦江考察報告。1901年他也回過中國,參與黄河防洪工程[4]。
1906年6月時,應上海工部局聘請,奈格被正式任命為黃浦水利委員會(上海黄浦江浚浦局)的首位總工程師,與時被任命為浚浦局督辦(「監督」或「總辦」)的辜鸿铭共事,首次系統地對黃浦航道進行疏浚。其子亨利克也陪同來到上海協助父親工作[14]。辜鴻銘在接觸奈格後直言他入職一事為辜「自從擔任上海的這一職位以來」唯一滿意的一件事,評價道[15]:
我們的這位總工程師是一位老人,他友善而優雅,坦誠正直且聰明睿智,他有十足的紳士作風,對真善美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欣賞。您知道,和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我身上一點也沒有虔誠的意味可言。但是奈格先生似乎能察覺到我的別致之處。他甚至說:‘我們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承蒙上帝的旨意,除了黃浦江浚浦局的事務外,或許還有更為重要的目的。’ | ||
——辜鸿铭,1906年6月15日致愛丁堡校友骆任廷信 |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奈格主持開始進行黃浦江疏浚工程。在期間由於發生工程欺詐與機構貪腐問題[16][15],加上預算超支,疏浚機構被江蘇巡撫於1910年撤銷,奈格也就此辭去總工程師一職[17]。
在其1910年11月[14][17]返回荷蘭前,他已在黃浦江上進行過了多項河道工程,包括吳淞碼頭(建於黃浦口)和高橋新航道;黃浦江治理工程累計耗銀六百四十三萬兩,佔當時大清全部計劃治理經費的89%,但工程僅完成一半[3]。不過他所做工作是成功消除了大部分淺灘,實現了黃浦航道整治的初步目標:詩黃埔江口最低水深由15英尺加深至21英尺,高橋新航道由2-3英尺加深至19英尺[18]。
在主持上述工程同時,其也在1908年曾應张謇邀請,於4月15日前往南通,「並隨輪赴鎮江查勘上游形勢,以五次查勘之結果,為因地制宜之保護」,並提出了《通州建築沿江水楗保護坍田說明書》[19]。亨利克也一併到當地,與张謇有過一面之緣[14]。
晚年
德·萊克有被日本政府授予過二级瑞寶章,並於1903年返回荷蘭[9]。在荷蘭其被授勛奧蘭治-拿騷官佐勳章,1911年1月13日再被授勛荷蘭獅騎士勛章。在比利时,他被授勛騎士級利奥波德勋章。
備註
- .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9-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朱, 瑪瓏.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12, (90): 55-93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徐, 其华; 宋, 德蕃; 胡, 昌新 (编). .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1997. ISBN 9787806183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Nussbaum, Louis Frédéric; et al. . De Rijke. 2005: 152. ISBN 0-674-01753-6.
- 王, 承功; 须, 景昌. . 南通市水利史志, 编委会办公室 (编). . 黄山书社. 1998: 371. ISBN 9787806302927.
- 陈天扬(港闸区档案馆原馆长). (PDF). 港闸日报. 2019-03-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9-09) (中文(中国大陆)).
- (荷蘭語) Rijsbergen, Dennis. "Johannis de Rijke, ridder van de rijzende z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eroemde Zeeuwen. 27 August 2009; retrieved 2013-4-5.
- Pinedo, Danielle. . NRC Handelsblad. January 13, 2000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Dutch).
- Chubu Regional Construction Bureau,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Kiso River Lower Reaches Works Office. (PDF): 2.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10).
- .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Karan, Pradyumna Prasad. (2005). Japan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p. 136.,第136頁,載於Google圖書
- Embassy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in Tokyo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7-25., "Dutch-Japanese relations, Dutch Civil Engineers in the Meiji Period"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12-09.; retrieved 2013-4-5.
-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Speech by Willem-Alexander, Prince of Orange," 2005; 的存檔,存档日期May 22, 2011,.; retrieved 2013-4-5.
- 刘, 炳涛; 何, 小刚. .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2022-09-09]. ISBN 9787552019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吴思远. . 中华读书报 (光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三十四年荷商利济公司浮开浚浦士方案》,《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
- 上海浚浦局:《上海港口大全》,上海浚浦局刊行,1934年,第139页。
- Biography of Johannis de Rijke, 2011; A History of Shanghai Dredging Corporation (1905-1988) (上海航道局史,第一部), 文汇出版社, 1988, pp.16-21
-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编:《特来克与南通保坍史料》(内部资料),2009.
- Chubu, p. 6.
- Noord-Beveland, Standbeelden Johannis de Rijke, Colijnsplaa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onor conferred January 17, 1913.
參考
- Kamibayashi, Yoshiyuki. "Two Dutch Engineers and Improvements of Public Works in Jap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nstruction History, Cottbus, May 2009
- Karan, Pradyumna Prasad. (2005). Japan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ISBN 9780813123424; ISBN 9780813191188; OCLC 25418708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ussbaum, Louis Frédéric and Käthe Roth. (2005). Japan Encycloped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753-5; OCLC 48943301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