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板蛛科
节板蛛科(学名:),又称为八纺器蛛科,包含了8属124种中等体型的蜘蛛,栖息于东南亚、中国与日本[1]。节板蛛科为所有现存蜘蛛的基群,属于中突蛛亚目。其中木村蜘蛛(Heptathela kimurai)在日本广为人知。
节板蛛科![]() | |
---|---|
![]() | |
泷川氏琉蛛(Ryuthela tanikawai)雌性个体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蛛形纲 Arachnida |
目: | 蜘蛛目 Araneae |
亚目: | 中突蛛亚目 Mesothelae |
科: | 节板蛛科 Liphistiidae Thorell, 1869 |
多样性 | |
8属124种 | |
![]() |
生物学

节板蛛科为穴居的蜘蛛,栖息于管状的地穴中,并会制作陷阱门掩盖洞口。牠们多半会躲于地穴内,很少在地面上被发现。属于中大型蜘蛛,体长范围为8至23(0.31至0.91英寸),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一对向下如匕首的螯肢[2]以及腹部背上具有分节的背片。头胸部背甲扁平,靠近头部端有稍微上翘。眼睛分布集中,前中眼较小,后中眼较大而圆,侧眼呈肾形。具有三爪,腿末端的关节上有棘。螯肢位于头胸部下侧[3]。过去被认为节板蛛科的物种不具有毒液,但于2010年的研究发现,其中的八纺蛛属是具有毒腺的[4]。
节板蛛科为夜行性且可存活多年,虽然大部分的物种均居住于自己挖掘的地道之中,栖居于洞穴中的物种会将牠们的地道延伸到洞穴壁面上,并于地道的洞口用蜘蛛丝、苔癣与其他植物组织制成的陷阱门覆盖[5]。有些物种于地道外也会布有蜘蛛丝,侦测可能路过的猎物。雄性会离开地道寻找异性,而雌性则几乎栖居于地道内。由于节板蛛科完全仰赖书肺呼吸,因此大半时间牠们并不是很活跃[6]。
系统分类学
虽然节板蛛科螯肢的形状与猛蛛亚目类似,但两者并非近亲。一般认为所有蜘蛛,包括背突蛛亚目及中突蛛亚目,的共同祖先均拥有平行向的螯肢,而后新蛛亚目物种才演化出相对向的螯肢,猛蛛亚目则保留了共祖性状[6]。

种系发生学
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显示,以现存蜘蛛物种而言,节板蛛科为单系群。节板蛛科各属之间支序图如下[7]:
|
东南亚
日本、冲绳、琉球群岛
中国、北越南 |
1923年,日本学者岸田久吉提议将节板蛛科分为两个亚科节板蛛亚科与七纺器蛛亚科并分别对应八纺蛛属与七纺器蛛属[8],此种系发生学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并加入了更多新发现的属。节板蛛亚科下的单型节板蛛属仅在东南亚(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发现,而七纺器蛛亚科的物种分布则偏较北方,其中5个属分布于北越南及中国、2个属分布于日本及其离岛(冲绳、琉球群岛)[7]。
属
截至2019年4月 ,《世界蜘蛛名录》承认节板蛛科包含以下8属[9]:
- 赣蛛属 Ganthela Xu & Kuntner, 2015 — 中国
- 七纺器蛛属 Heptathela Kishida, 1923 — 日本
- 八纺蛛属 Liphistius Schiödte, 1849 — 亚洲
- 琼蛛属 Qiongthela Xu & Kuntner, 2015 — 越南、中国
- 琉蛛属 Ryuthela Haupt, 1983 — 日本
- 华节板蛛属 Sinothela Haupt, 2003 — 中国
- 宋蛛属 Songthela Ono, 2000 — 越南、中国
- 越蛛属 Vinathela Ono, 2000 — 越南、中国
其中2015年由温德利希(Wunderlich)于缅甸白垩纪时期的琥珀中发现的Cretaceothele lata曾被分类至本科[10],但现已将其分类为独立的单系科中[11]。
化石纪录
数种于石炭纪发现的蜘蛛物种被分类于中突蛛亚目,但其中2015年由温德利希(Wunderlich)于缅甸白垩纪时期的琥珀中发现的Cretaceothele lata曾被分类至节板蛛科,但现已将其分类为独立的单系科[10]。
参考文献
- Xu, X.; et al. . ZooKeys. 2015, (488): 121–151. PMC 4389128
. PMID 25878527. doi:10.3897/zookeys.488.8726.
- Haupt, J. . Zoologica. 2004, 154 (8). ISBN 3-510-55041-2. ISSN 0044-5088.
- Song, D.X.; Zhu, M.S.; Chen, J. .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Shijazhuang. 1999.
- Foelix, R. & Erb, B. . The Journal of Arachnology. 2010, 38: 596–598. doi:10.1636/b10-30.1.
- Murphy, Frances; Murphy, John. .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Kuala Lumpur. 2000.
- Coddington, J.A.; Levi, H.W. . Annu. Rev. Ecol. Syst. 1991, 22: 565–592. doi:10.1146/annurev.es.22.110191.003025.
- Xu, Xin; Liu, Fengxiang; Cheng, Ren-Chung; Chen, Jian; Xu, Xiang; Zhang, Zhisheng; Ono, Hirotsugu; Pham, Dinh Sac; Norma-Rashid, Y.; Arnedo, Miquel A.; Kuntner, Matjaž & Li, Daiqin.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5, 282 (1808): 20142486. PMC 4455790
. PMID 25948684. doi:10.1098/rspb.2014.2486.
- Kishida, K. . Annotationes Zoologicae Japonenses. 1923, 10: 235–242.
- . World Spider Catalo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Bern.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 Wunderlich, Jörg. . Beiträge zur Araneologie. 2015, 9: 21–408.
- Jörg Wunderlich. . Jörg Wunderlich (编). . 2017: 72–279.
- . [200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 Ono, H. (PDF). The Journal of Arachnology. 1999, 27 (1): 37–43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9-28).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节板蛛科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节板蛛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