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纪

第三纪英语:),是地球地质年代中的一段时期,是古近纪新近纪的旧称。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主要分层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北美草原扩张[1]
南极冰盖出现[2]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墨西拿盐度危机[3]
古新世至上新世的时间表
直轴:百万年前

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已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并拆分为古近纪与新近纪两个时期。然而地质学界仍广泛使用第三纪一词。[4]

沿革

第三纪()一词最早由意大利地质先驱乔瓦尼·阿尔杜伊诺于1759年命名,代表一段地质年代。阿杜诺观察意大利北部的地质,将该地的地层依年代依序分为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经过近70年的发展,陆续有地质学家开始应用第三纪一词。撰写《地质学原理》的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爵士(, 1797-1875)在其1828年的地层分类中纳入第三纪,同时又依据地层中软件动物化石含量,将第三纪细分为渐新世()、中新世()、古上新世()和新上新世()等4个世()。由于这个划分法仅依据在阿尔卑斯山及意大利的研究,无法广泛地应用到其他欧洲及美洲的地层,因此这些世的划分后来就废止不用。

1829年,法国地质学会创办人之一的迪斯努瓦耶(, 1800-1887)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的地层,从第三纪中划分出第四纪(),用以描述比第三纪岩石更年轻的沉积物。此后创建四个纪的地质年代架构,第一纪代表爬虫类出现之前的年代、第二纪是爬虫类动物盛行的年代、第三纪是哺乳动物的年代、第四纪则是人类的年代。经过后来的地质详细研究,第一纪和第二纪的地层互有重叠,可细分出更多地质年代。在经过集成后,第一纪和第二纪的名称在19世纪废弃,并分别以古生代(,分为六个纪)和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取代。第三纪的年代则被定义在中生代的最后一纪白垩纪与第四纪之间,并与第四纪合称为新生代()。

1976年赫贝格(Hedberg)在国际地质科学联盟()国际地层委员会出版的《国际地层指南》,认为既然第一纪、第二纪都废止了,第三纪和第四纪也不应该继续使用。因而将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其中原属第三纪的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划归古近纪,而中新世、上新世则划归新近纪。赫贝格的观念逐渐获得国际上的支持。1989年考伊(Cowie)和巴塞(Bassett)所编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正式删除了第三纪一词。仍有许多地质学者不断使用第三纪一词,第三纪与古近纪、新近纪并用,造成了名词混淆且争议不断。2009年美国地质学会()的地质年代表上便将第三纪与古近纪、新近纪并用。国际地层委员会已定调废除第三纪,国际地层委员会旗下的第三纪小组()在2012年已改为古近纪小组与新近纪小组。[4]

在过去,古近纪和新近纪也曾分别被叫做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

早第三纪(古近纪):

晚第三纪(新近纪):

参见

参考数据

  1. Retallack, Gregory J. . PALAIOS. 1997-08-01, 12 (4): 380–390. ISSN 0883-1351. doi:10.2307/3515337 (英语).
  2. Zachos, James C.; Kump, Lee R. .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5-05-01, 47 (1): 51–66. ISSN 0921-8181. doi:10.1016/j.gloplacha.2005.01.001.
  3. Krijgsman, W.; Garcés, M.; Langereis, C. G.; Daams, R.; van Dam, J.; van der Meulen, A. J.; Agustí, J.; Cabrera, L.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96-08-01, 142 (3): 367–380. ISSN 0012-821X. doi:10.1016/0012-821X(96)00109-4.
  4. 苏品如. (报告). 2016-11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ResearchGate GmbH.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