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虫
竹节虫,又称
竹节虫目![]() | |
---|---|
![]() | |
Bacillus rossius,分布于地中海邻近地区 | |
![]() | |
Extatosoma tiaratum,澳洲特有种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未分级): | 双髁类 Dicondylia |
亚纲: | 有翅亚纲 Pterygota |
演化支: | 伴翅类 Metapterygota |
下纲: | 新翅下纲 Neoptera |
并系群: | 外翅总目 Exopterygota |
目: | 竹节虫目 Phasmatodea Jacobson & Bianchi, 1902 |
体型修长,呈圆筒形,棒状或枝状;少数种类扁平如叶。复眼发达,单眼通常退化。翅膀通常退化;如有翅膀,前翅通常小于后翅。不完全变态,陆栖,植食性昆虫。多数分布于热带。
竹节虫目包括了全世界最长的昆虫——尖刺足刺竹节虫 (Pharnacia serratipes,分布于马来半岛),体长(含脚)可达55.5公分。
竹节虫目与纺足目亲缘关系最接近。
分类
竹节虫分类上包含两大重要概念,即中后足胫节端部的三角形凹陷"areola apicalis"和中节"segmentum medium",根据是否有此三角形凹陷,可分为Areolatae以及Anareolatae。[2]
䗛目现行分类如下[3]:
- Agathemerodea 亚目
- Agathemeridae 科
- Timematodea矮竹节虫亚目
- Timematidae矮竹节虫科
形态特征[2]
头部
头部为前口式,口器为咀嚼式,上腭发达,常有复眼,而单眼则仅在一些有翅种类中发现。
胸部
胸部由三节组成,前胸短,中胸与后胸较长。
足部
竹节虫的三对足型态相似,后足不特化,一般可分为基节、转节、股节、胫节、附节。
翅
有不少竹节虫前后翅均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有翅时,前翅又称复翅,甚短且多为革质,后翅常发达,有一些种类前后翅可摩擦发音。
_(40275543543).jpg.webp)
腹部
䗛目昆虫的腹部一般由11节组成,腹部功能不同,其构造也发生变化,如第1节常与后胸紧密相连,第一腹板消失,生殖器则因两性而异,第10节常发达,第11节则为小型肛上板及1对由腹板划分出的肛侧板为代表。
生理[2]
卵的滞育现象
一些生活在温带地区的竹节虫,其卵可能发生滞育或延迟发育的现象,因此有一些卵可能会经过2年到3年才孵化,是否产下滞育型的卵可能由成虫的光周期控制,接受到短光照更可能产下滞育期的卵。
脱皮
若虫脱皮时,表皮沿着背中线裂开,若虫先露出头部,接着露出胸部和足,最后是腹部。
生态[2]
防御机制
竹节虫体型细长,体色通常为棕色或绿色,有助于其隐蔽于枝叶之中,另外也有些竹节虫形似树叶,或具备突起,形似地衣苔癣,亦有助于其隐蔽。 有些竹节虫会拟态为其他生物,如幽灵竹节虫可将腹部从体背上弯向前方,拟态为蝎子。 许多竹节虫会左右摇晃自己的身体,影响天敌的视觉,让自己看起来更像风中的枝叶。 竹节虫遇到天敌的刺激时也有可能会假死,这种现象随着龄期的增加越来越明显,在成虫期尤其明显。 竹节虫也可能具备特别的防御机制,例如展开鲜艳的后翅以惊吓敌人、以后足股节上的尖刺反击、或是释放刺激性的气体等。
习性
竹节虫通常飞行能力差劲,既使是有翅的种类也多依靠滑翔移动,幼龄的竹节虫喜好取食嫩叶,随着龄期增长可能有转往树木上部取食的习性。
与人类的关系
图集
- Ctenomorpha chronus
- Ctenomorpha chronus
- Ctenomorpha chronus
参考文献
- Yang, H.; Shi, C.; Engel, M. S.; Zhao, Z.; Ren, D.; Gao, T.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1, 8 (1): nwaa056 [2021-01-23]. ISSN 2095-5138. doi:10.1093/nsr/nwaa0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陈树春. . 中国北京. 2008.04.
- GBIF. .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 . [2014-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 黄世富. . 2002. ISBN 957-8792-64-6.
- 杨家旺. . 环境信息中心.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