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
蝎子(学名:)是一种有8只脚的掠食性蛛形纲节肢动物[2],具有一对可固定猎物的钳足与细长且分节的尾,尾部末端为带有毒液的螫针。蝎子的体长约在9 mm(0.35英寸)(Typhlochactas mitchelli)至23 cm(9.1英寸)(斯氏异蝎)之间。[3]最早的蝎子出现于4亿3千万年前的志留纪,在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均有分布,目前现存在蝎目底下有13科共约1750种[4]。所有的蝎子都具有毒针,但大部分的物种均不对人类造成威胁,甚至在被叮后不需要接受任何医疗支持[5]。目前已知仅有25种蝎子的毒液会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主要属钳蝎科)。[6]
蝎目![]() | |
---|---|
![]() | |
土耳其黑肥尾蝎(Androctonus crassicauda)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蛛形纲 Arachnida |
目: | 蝎目 Scorpiones C. L. Koch, 1837 |
总科 | |
|
外部形态
蝎的身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全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也有的把蝎体直接分为躯干部和尾部2部分。蝎子的尾部末端有一个毒囊,内有毒液,连一毒刺。蝎子就是用它来杀死猎物和御敌。 成蝎体长约50至60毫米,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组成。蝎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胸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螯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触肢,可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生长概况
一般情况蝎子在野外生活,从幼蝎到成蝎约需1000天(2年9个月时间);而在南方或温室饲养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蝎子必须蜕去旧皮方能增长躯体,蝎子一生一般共蜕皮6次[12]。蝎子的寿命一般为为8~9年,长的可达13年[13]。
野外生长
蝎子在野外生长一年中可分为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和复苏期。
生命周期
蝎子的一般寿命大约8年左右,而繁殖生育期约有5年左右。按生长发育阶段为分为1-7龄蝎、孕产蝎。其中1-7龄蝎的年龄不是按年度计算,而是按脱衣次数计算。在温室条件下幼蝎4天左右可长到1~2龄;50天左右可长到2~3龄, 105天左右可长到3~4龄;160天左右可长到4~5龄;215天左右可长到5~6龄大约; 280天左右可长到6~7龄。
生理习性
-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 蝎子虽是变温动物(现称外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生产、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 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 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导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 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皆会极力回避,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十分危险,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进食、交尾繁殖、产子等。
饮食
蝎子属于肉食性动物,以各种节肢动物为食,如各种昆虫、陆生软件动物等,尤其喜食柔软、多汁含蛋白质丰富的小动物。喜食各种蜘蛛、蝗虫的若虫、蟋蟀、地鳖虫、蛞蝓、黄粉虫、米蛾和玉米螟的幼虫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蟋蟀,蟑螂等是最理想的食物,而红肉(例如鸡肉,猪肉,鱼肉等)对于蝎子而言有引起肠炎风险,故不推荐食用。在食物缺乏、缺水、干燥或居住密度过大的情况下,蝎子之间会出现相互残杀现象。
繁殖
蝎子为雌雄异体动物,性成熟的母蝎,一年有两次发情期。一次是在5~6月份,这叫「产前发情」;一次是在母蝎产仔蝎后,仔蝎脱离母背不久,约在8月份后发情,这叫「产后发情」。母蝎发情后,特别是初产母蝎第一次发情后,必须立即捉放公蝎进行交配。在一窝蝎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一般为3:1,即「3雌1雄」。
分类
目前已知蝎目中包含13科约1,750种与亚种,与111个灭绝种[14]。
根据最新研究,目前还有四个科和一个亚科除于分类未定(Incertae sedis)状态,其余科的归类遵循“Phylogenomics facilitates stable scorpion systematics Re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Vaejovidae and a new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corpiones (Arachnida)”这篇文献的结果(除Akravidae科,由于该科为单型科,且样本无活体,故未被研究,现置于Chactoidea超科下)。
- 蝎目 Scorpiones
- 新蝎亚目 Neoscorpionina
- 直胸下目 Orthosterni
- 钳蝎小目 Buthida
- 毒尾蝎小目 Iurida
- 沟尾蝎超科 Bothriuroidea
- 沟尾蝎科 Bothriuridae
- 蛮蝎超科 Chactoidea
- 毒尾蝎超科 Iuroidea
- 毒尾蝎科 Iuridae
- 蝎超科 Scorpionoidea
- 迷信山蝎超科 Supertitionoidea
- 迷信山蝎科 Supertitionidae
- 狱神蝎超科 Vaejovoidea
- 狱神蝎科 Vaejovidae
- 沟尾蝎超科 Bothriuroidea
- 直胸下目 Orthosterni
- 新蝎亚目 Neoscorpionina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中药
中医有以蝎子入药,中药名全蝎, 是指整个的蝎子。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B肝、肿瘤」等病。
文化

中国料理中,有一道炸蝎子[15],也有全活的吃法;北京街头也有用竹签串起的蝎子作为小吃。
于西藏佛教中,有始创人莲花生大士向九头廿七眼的巨型铁蝎求法的故事。
埃及神话中,塞尔凯特女神常被描绘成一只蝎子或是一位头顶蝎子的女性,被视为是法老的守护神,也作为保护人们免于毒害与蛇咬的女神。
参考文献
- Andrew J. Wendruff; Loren E. Babcock; Christian S. Wirkner; Joanne Kluessendorf; Donald G. Mikulic.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Article number 14. doi:10.1038/s41598-019-56010-z.
- . ScorpionWorlds. [19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Manny Rubio. . . Barron's. 2000: 26–27 [2018-07-20]. ISBN 978-0-7641-122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claims [...] Heterometrus swammerdami, to be the largest scorpion in the world [9 inches (23 cm)
- František Kovařík. (PDF). 2009 [January 2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10-26).
- . Mayo Clinic. [3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4).
- Polis, Gary 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22-10-08]. ISBN 978-0-8047-124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英语).
- de la Vega, Ricardo C. Rodríguez; Vidal, Nicolas; Possani, Lourival D. . . Elsevier. 2013: 423–429 [2022-10-08]. ISBN 978-0-12-385095-9. doi:10.1016/b978-0-12-385095-9.000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英语).
- Gordon Ramel. . The Earthlife Web.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9).
- . 2000 [December 16,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03).
- Stachel, Shawn J; Stockwell, Scott A; Van Vranken, David L. . Chemistry & Biology. 1999-08, 6 (8) [2022-10-08]. ISSN 1074-5521. PMID 10421760. doi:10.1016/S1074-5521(99)800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英语).
- Gaffin, Douglas D.; Bumm, Lloyd A.; Taylor, Matthew S.; Popokina, Nataliya V.; Mann, Shivani. . Animal Behaviour. 2012-02-01, 83 (2) [2022-10-08]. ISSN 0003-3472. doi:10.1016/j.anbehav.2011.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英语).
- .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Dunlop, Jason A.; Penney, David; Tetlie, O. Erik; Anderson, Lyall I. . Journal of Arachnology. 2008-08, 36 (2) [2022-10-08]. ISSN 0161-8202. doi:10.1636/CH07-8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英语).
- Forney, Matthew. .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6-11 [2022-10-0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