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武
生平
长女入宫
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窦武长女窦妙被立为皇,遂从郎中迁越骑校尉,封槐里侯,辖五千户。次年(165年),又拜城门校尉。在位期间提拔许多名士,清身嫉恶;家中衣食也仅足需要,不加矫饰。后来羌族入寇,谷物歉收。窦武将皇太后和皇帝的赏赐,全数交予太学生,济施贫民。[2]
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167年),党锢为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上书抨击朝政,李杜幸得赦免。同年冬,桓帝崩,窦武拜大将军,封闻喜侯;儿子窦机封渭阳侯;姪儿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的弟弟封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与太傅陈蕃共同管理朝政。[2]
窦武掌权后,一直很想翦除朝廷中的宦官势力,太傅陈蕃也一直有此想法,时常与窦武谈论。有一次窦武与陈蕃在朝堂上相会,陈蕃告诉窦武:「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从先帝时期便操弄国政,使百姓不得安宁,今天如果不将他诛杀,以后等他们力量强大起来,再来行事就难了。」窦武相当认同陈蕃的说法,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后又进用之前被罢黜的前司隶李膺、太仆杜密、宗正刘猛、陈寔等人。又请前越巂太守荀翌担任中郎。当时全国天下的名士知道窦武大举进用贤才,无不希望能尽一己之力,为国效劳。《续汉志》中提到,当时京城有童谣道:「游平卖印自有评,不避贤豪及大姓。」[2]
167年5月(农历),发生日食,陈蕃告诉窦武:「以前有一个宦官石显做了错事,御史大夫萧望之将他关了起来。后来元帝时,石显任中书令,诋毁萧望之,令其自杀。但你看看最近党锢之祸祸及的人数,这些宦官已经比石显可恶几十倍了!我虽然八十岁了,仍希望为将军您除害。今天可以借口发生日食,斥罢宦官。另外赵娆(汉灵帝的乳母)和女尚书们也时常迷惑太后,也需要尽早斥退他们。」窦武告诉太后:「以前,黄门、常侍仅能处理内务,管理门户。今天你把权力交给他们,使他们收结党羽,蛮横专权。天下如今不得安宁,就是因为这一伙人,最好全数杀光,以清朝廷。」太后说:「宦官制度从以前就有了,有罪的当然要杀,但是可以完全废掉吗?」当时窦武立刻先杀掉中常侍管霸和苏康等人,又打算再杀曹节。太后相当犹豫不舍,因此迟迟未作决断。[2]
8月,金星(太白)从西方升起。刘瑜善于观测天象,上书太后硕此天象代表奸人在侧,要小心提防。建宁元年(168年),窦武策谋除宦官。但宦官朱瑀得知消息,偷看窦武的奏章,大骂;「犯错的宦官,杀之有理。但我们又没犯错,为什么要杀我们?」于是大呼:「陈蕃、窦武要太后废帝,此为大逆!」于是和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等十七名较健壮的宦官,歃血共谋诛杀窦武。曹节听到声音惊醒,挟持灵帝至御德阳前殿,乳母赵娆等拥卫左右,关闭宫门。曹节以刀胁迫尚书官作诏书。拜王甫为黄门令。收捕尹勋、山冰等人。山冰怀疑这并不是皇帝的诏书,不肯受诏,于是被杀。宦官们接着胁持太后,夺玺书。宦官做假诏想要逮捕窦武,窦武不接受,逃到步兵营,与窦绍一同杀了使者。召会北军五校士数千人屯都亭下,告诉军士:「黄门常侍谋反,尽力者封侯重赏。 」[2]
于是此时宦官又以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五营士讨伐窦武。张奂以为窦武果然造反,故参与讨伐。王甫调度虎贲、羽林、厩驺、都候、剑戟士,合千余人,与张奂会合。王甫的军力逐渐壮盛,于是便对窦武的军队劝降:「窦武谋反,你们这些禁军,应该保卫宫室才对,怎么可以跟着叛徒作乱?先降有赏!」于是窦武的军队逐渐归降。窦武、窦绍见状,赶紧逃跑,后来被各路军队包围,两人自杀。[2]
后事
后来窦武被枭首示众,刘瑜、冯述、窦武、陈蕃等人的宗亲、宾客、姻属,如长乐少府李膺、沛相荀昱、名士杜密等百余人遭逮捕杀害。窦武只有妻子免死,流放比景,窦太后则被迁居云台幽禁。当时没有人敢为窦武殓尸,仅有窦武府掾桂阳胡腾独自殡敛行丧,结果也被禁锢。[2]
议郎曹操上书称窦武等正直而被陷害,奸邪满朝,贤路闭塞,言辞甚切,灵帝不能用。
窦武的孙子窦辅时年才二岁,被胡腾及令史南阳张敞(太尉张温弟)带到零陵界,诈称已死。胡腾养窦辅为己子,为其婚娶。窦辅后举桂阳孝廉,建安中被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恢复窦姓。刘表死后,荆州为曹操所得,窦辅和宗人迁于邺城。后随曹操征马超,被流矢射杀。[2]
参考文献
- 《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五十七》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 《后汉书·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 《后汉书·窦何列传第五十九》:「兄子绍,为虎贲中郎将,性疏简奢侈。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绍位,又自责不能训导,当先受罪。由是绍更遵节,大小莫敢违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