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
稀少性(英语:),又称为、匮乏性,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个人或社会的资源供应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1]:2;稀缺性也可以是指一种难以普及和工厂化生产的财货或服务;稀缺性还可以包括个人缺乏资金或信。稀缺性的反面是丰富性、富裕性。
经济学 |
---|
![]() |
![]() |
概念
稀缺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出现不取决于需求或资源本身的多少,而是两者之间的比较。当资源少于需求,稀缺性便会出现。[2]若以供需模型来分析,当一件财货价格为零时,且供应量少于需求量,则该财货存在稀缺性的问题。换而言之,我们使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一种东西时,表明了它供不应求。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作出选择,选取价值较高的选项,放弃价值较低的选项。在放弃了的选项中,拥有最高价值的一个,称为机会成本。[3]在市场中,这成本就是价格。
在多于一人的社会中,稀缺性意味着竞争。面对有限的资源,不是所有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社会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决定谁得谁失。[4]这种竞争,可以是价格竞争,即价高者得;亦可以是非价格竞争,例如排队、抽签、武力等。
存在稀缺性问题的财货,称为「经济财」。相反,没有稀缺性问题的,则称为「自由财」。[5]
然而不是所有的事物的价值和生产都与其稀缺性有关。
稀缺性与经济学
经济学家莱诺·罗宾为「经济学」下的定义是:「一门探讨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满足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人类行为的科学」。[6]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财货,并进行分配,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在稀缺性的存在下,找出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就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经济学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7]
参考文献
- 尼可拉斯·曼昆. 第九版. Cengage Learning. ISBN 9780357038314.
- 尼可拉斯·曼昆 (N. Gregory Mankiw),《微观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 of Economics),第七版,Cengage Learning,2014年。
-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成本与选择:经济理论研究》 (Cost and Choice: 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Indianapolis,1999年。
- 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2010年。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
- 莱诺·罗宾 (Lionel Robbins),〈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acmillan and Co., Limited,1945年。http://www.mises.org/books/robbinsessay2.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保罗·萨缪森、威廉·诺德豪斯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经济学》 (Economics),第十九版,McGraw-Hill Education,2009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