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志

秉志1886年4月9日—1965年2月21日[4]),原名翟秉志,字農山,别号际潜,男,满族翟佳氏,祖籍吉林河南開封府駐防正藍旗滿洲旗籍舉人[5]。动物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6][7]

秉志
出生 大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4月9日)
河南开封
逝世1965年2月21日(1965歲—02—21)(7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知名于
经历
學術工作
研究機構
施影响于王家楫伍献文[1]张春霖[2]王以康[3]
秉志

他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8]

生平[9]

1902年考入河南大学堂[10]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河南鄉試(1903年),年十八歲由正藍旗滿洲附生中式第六十九名舉人[11]。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畢業平均分數79.1分(因英文主課不及60分降中等),以各部司務補用。[12]

1909年被貴胄學校會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成为首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3]1915年与留美同仁组织了中国最早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于191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于1921年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名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生物系。1922年与其他生物学家共同建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与植物学家胡先骕创建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34年与中国动物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任第一届理事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曾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國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教授、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等职。

1965年2月21日2时10分,在北京逝世[14]

学术贡献

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昆虫学古动物学等领域均有研究,尤其精于动物解剖学,他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鲤鱼实验形态学、江豚内脏的解剖,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大脑等研究有一定成就。

参考文献

引用

  1. . [202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4).
  2. 李思忠, , 北京: 中国数字科技馆, 2006–2008 [201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3. .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4.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秉志
  5. 《京師大學堂同學錄》預備科第二類八旗駐防學生:秉志,字農山,行三,年二十歲,河南開封府駐防旗籍,癸卯科舉人,預備科,習英文,前在本省高等學堂肄業,曾祖 集成,祖 萬順,父 海林
  6. 王家楫. . 科学通报. 1965, (05). ISSN 0023-074X. Wikidata Q66729701 (中文)., Wikidata Q66729701
  7. 陆景一. . 动物学杂志. 1986, (02).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1986.02.016. Wikidata Q99924796 (中文)., Wikidata Q99924796
  8. . 2022-12-14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9. 「秉志先生早期學歷考實」 樊洪業 中國科技史料 1989 第2期
  10. 該校光緒三十年改稱河南高等學堂
  11. 《光緒癸卯恩科河南鄉試錄》
  12. 秉志,年二十四歲,河南駐防正藍旗滿洲舉人,畢業平均分數七十九分一厘(因英文主課不及六十分降中等)…其秉志、崇文、林典、張鑒哲、袁炯五名原系舉人,擬請均以各部司務補用。「學部為大學堂畢業生請獎事咨會議政務處文」(宣統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 1898~1911.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04月第1版.「大學堂預備科學生畢業分數等第單」(宣統元年六月十八日),《學部官報》第九十六期
  13. 第一批除考取學生四十七名之外,當時貴胄學校會特別要求格外加派三人,即秉志(滿人)、倭申布(蒙人)、及楊蔭慶(漢軍)。此三人未經考試,隨同第一批學生赴美留畢。)林子勛著.《中國留學教育史》(1847-1975年).華岡印刷廠,1976年01月.第56頁
  14. . 人民日报. 1965年2月24日: 第2版.

书籍

  • 《秉志文存》,翟启慧、胡宗刚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ISBN 7301106262

外部链接

中國科學社创办人(1915年)
任鸿隽 | 秉志 | 周仁 | 胡明复 | 赵元任 | 杨杏佛 | 过探先 | 章元善 | 金邦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