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伯

神祇伯(じんぎはく),日本古代律令制中的神职官职。是神祇官制度中的最高长官,定员为1名,叙位一般为从四位下。平安末期至明治维新(1165年-1869年)的七百年间,该职位由日本皇室支脉白川伯王家世袭担任,在大宝律令以前称为神祇头,以后则称为神祇伯。唐名称之为大常伯大常卿大卜令祠部尚书[1]

平安京大内里的神祇官署位置图
神祇官观署内部配置图

职务

神祇伯的职责内容包括:主管祭祀神道教的各种神明相关的各式祭典和仪式、还需管理祝部和神户的户籍名簿(日本各地受国家保护的神社-官社,所隶属的人民称之为神户,在9世纪初期日本约有172个官社,下辖4876户神户,平均一个官社有28户神户)、大尝祭(天皇的登基仪式后,只能称之为「半帝」,须经过大尝祭后才可以正式成为「天皇」)[2]、镇魂仪式、御巫的相关选拔管理、占卜仪式、以及一系列神道官员与其余世俗官署之间的事务等皆为其职责所在。[1]

历史

在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当中最早在天武天皇二年(673年)提到神道官员「神官」的存在。[3]而在平安时代的神道数据集《古语拾遗》当中,提到神官的长官名称为「神官头」。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日本书纪》中则在持统天皇8年(694年)可以见到「神祇官头」的称呼,这是因为在公元681年时天武天皇发布飞鸟浄御原令里就有设置神祇官职和官署等相关规定,里面就有将长官称之为「头」的称呼。而后到了西元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以后,神祇官的长官称呼正式定为「伯」,而这个称呼是并非是来自于中国唐朝的官制,但有可能是来自于周代时的祭祀长官,也是六卿之一的宗伯,因为周代的宗伯的职务即为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协调百姓和统治层之间的关系等。[1]

神祇官制度在日本进入武家时代后,其权力和地位逐渐衰退,到了16世纪以后,神祇官的各项事务都被指定给吉田神社的「神祇官代」来负责实际的运行,原本的神祇官们变得有名无实起来。[1]

白川伯王家

平安时代末期(长宽3年1月23日(1165年3月7日))开始,神祇伯的职务便由白川家世袭担任,他们是花山源氏嫡流,祖先乃是平安时代中期的延信王(花山天皇的孙子,清仁亲王的儿子),后臣籍降下,被赐姓「源朝臣」。之后到了平安末期的显广王开始,便皆由白川家世袭神祇伯,而正因为如此,白川家又被称为「伯家」,加上他们一方面是皇室支脉后裔,另一方面又是世袭最高等级神职人员,因此被赐予凡是担任过神祇伯者,得以使用『王』号的殊荣,如延信王为源氏,但文书典籍皆称呼其为「延信王」,所以白川家又被称为「白川伯王家」。[1]白川家在明治维新之后被封为华族子爵[4]

白川伯王家(半家家格-最下位的公家)历代神祇伯
姓名过世时的位阶官职开始在任结束在任任期备注
延信王从四位上·神祇伯、侍从、弹正大弼宽德3年2月(1046年3月) ? ?白川伯王家之祖
康资王从四位上·神祇伯、右京权大夫康平2年10月22日(1059年11月29日)宽治4年9月20日(1090年10月15日)31年
显广王正四位下·神祇伯长宽3年1月23日(1165年3月7日)安元2年12月5日(1177年1月6日)12年(1)世袭神祇伯之始
仲资王正三位·兵部卿安元2年12月5日(1177年1月6日)建久9年12月9日(1199年1月7日)22年(2)原名为「显顺王」、公卿
业资王从三位·神祇伯建久9年12月9日(1199年1月7日)贞应3年闰7月15日(1224年8月31日)25年(3)原名为「康家王」、公卿
资宗王从二位·神祇伯、美浓权守贞应3年闰7月28日(1224年9月13日)仁治2年10月13日(1241年11月17日)17年(4)公卿
资基王[5]从二位·侍从、安艺权守仁治2年10月13日(1241年11月17日)康元元年12月13日(1256年12月31日)15年(5)公卿
资绪王[6]从二位康元元年12月13日(1256年12月31日)正应2年4月29日(1289年5月20日)33年(6)公卿
资通王[7]从二位·神祇伯正应2年4月29日(1289年5月20日)正应4年9月9日(1291年10月2日)2年(7)公卿,后改名为资茂王
资邦王[8]从二位·播磨权守正应4年9月9日(1291年10月2日)永仁2年11月10日(1294年11月28日)3年(8)公卿
资通王〔2〕永仁2年11月11日(1294年11月29日)正安2年11月2日(1300年12月13日)6年(共8年)(9)公卿、二度担任
业显王[9]从二位·侍从正安2年11月2日(1300年12月13日)嘉元2年6月2日(1304年7月5日)4年(10)公卿
资通王〔3〕嘉元2年6月2日(1304年7月5日)延庆2年12月19日(1310年1月20日)6年(共14年)(11)公卿、三度担任
业显王〔2〕延庆2年12月19日(1310年1月20日)正和6年1月9日(1317年2月20日)7年(共11年)(12)公卿、二度担任
资清王[10]从三位正和6年1月9日(1317年2月20日)文保2年4月25日(1318年5月26日)1年(共11年)(13)公卿
资通王〔4〕文保2年4月25日(1318年5月26日)嘉历2年8月18日(1327年9月4日)9年(共23年)(14)公卿、四度担任
资继王[11][12]从二位嘉历2年8月18日(1327年9月4日)元弘元年10月28日(1331年11月28日)4年(15)公卿
业清王[13]北朝历应3年2月(1340年3月) ? ?(16)公卿
资继王〔2〕(辞伯担任武家传奏,此时从二位)[14]北朝康永元年7月14日(1342年8月15日)观应2年10月(1351年11月)9年(共13年)(17)公卿、二度担任
资英王[15]从二位北朝文和元年12月17日(1353年1月22日)文和2年1月26日(1353年3月2日)1个多月(18)公卿
资继王〔3〕北朝延文2年闰7月10日(1357年8月25日)贞治6年1月6日(1367年2月5日)10年(共23年)(19)公卿、三度担任
  • 黄色为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共392年)
  • 蓝色为日本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共148年)
  • 亚麻色为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共238年)

参考文献

  1. 和憩団栾房. . 官制大観.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2. 转角24小时. . 转角国际 udn Global.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3. 《日本书纪·卷第廿八·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上·天武天皇》:「十二月壬午朔丙戌。侍奉大尝中臣。忌部。及神官人等。并播磨。丹波二国郡司。亦以下人夫等悉赐禄。因以郡司等各赐爵一级。」
  4. 华族家系大成编辑委员会. . 霞会馆.
  5.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6.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7.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8.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9.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10.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11.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12.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13. 『白川家文书』
  14.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15.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経済雑志社.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