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尾鱼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学名)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收到渔民捕鱼时发现其活体,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鉴定后发现是西印度洋矛尾鱼),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因矛尾鱼与几百万年前,甚至更古老的祖先有十分相似的外貌特征,故被称为「活化石」。

矛尾鱼属
化石时期:更新世全新世
西印度洋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腔棘鱼纲 Coelacanthimorpha
目: 腔棘鱼目 Coelacanthiformes
科: 矛尾鱼科 Latimeriidae
属: 矛尾鱼属 Latimeria
Smith,1939
模式种
西印度洋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1939
两种矛尾鱼的分布范围分别以鲜红和桃红色显示

种类

学名发现年份分布发现者IUCN
西印度洋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1939东非海域J. L. B. SmithCR IUCN 3 1.svg 极危
印尼矛尾鱼Latimeria menadoensis1997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Pouyaud, Wirjoatmodjo, Rachmatika, Tjakrawidjaja, Hadiaty, HadieVU IUCN 3 1.svg 易危

特征

矛尾鱼尾鳍有三叶,中间叶突出,呈矛状,偶鳍有肉叶,鳞片大而圆,鳍上也有鳞片覆盖,下颌下部有两个大骨板,体粗大,长约1.5米。南非发现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外表呈深蓝色,可能是海洋中的伪装印尼发现的印尼矛尾鱼则是呈褐色的。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牠们可以活到80-100岁。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达至700米。在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在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牠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间。牠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的吸入量。[1]

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牠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的。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鲨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牠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牠们可以随意减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牠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相信牠们要到20岁才达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15个月。

发现历史

于1938年,在南非东伦敦的渔民捕获了一条奇特的。船长指最初发现时此鱼是蓝色的,但后来渐变成深灰色,并交予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但此鱼却未能存活,拉蒂迈就将此鱼继而交予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史密斯发现此鱼是腔棘鱼,并将之命名为矛尾鱼。当时对腔棘鱼的认识只有从化石获得,故矛尾鱼被指是活化石

14年后于1952年在科摩罗发现了另一矛尾鱼的标本,并被命名为另一物种。但后来发现该标本在捕获时受伤,失去了第一背鳍,故其实也是矛尾鱼。于1988年,在大科摩罗岛西岸对开的180米水深处发现了矛尾鱼的天然栖息处。[2]

于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3],外表像科摩罗的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DNA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矛尾鱼有所不同。[4][5]后来于1999年亦被正式描述,是为矛尾鱼的另一个[6]分子分析估计两个种的分支时间大约是在4000-3000万年前。[7]

分布范围

西印度洋矛尾鱼分布在南非东非海域;而印尼矛尾鱼则分布在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

参考文献

  1. Weinberg, Samantha. .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6: 200.
  2. Fricke, Hans. .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988, 173 (6): 824–828. doi:10.1023/A:1007584227315.
  3. Jewett, Susan L. . The Washington Post. 1998-11-11 [200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9).
  4. Erdmann, Mark V.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Springer Netherlands). April 1999, 54 (4): 439–443 [2007-05-18]. doi:10.1023/A:1007584227315. 0378-1909 (Print) 1573-5133 (Onlin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5. Holder, Mark T., Mark V. Erdmann, Thomas P. Wilcox, Roy L. Caldwell, and David M. Hilli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9, 96: 12616–12620.
  6. Pouyaud, L., S. Wirjoatmodjo, I. Rachmatika, A. Tjakrawidjaja, R. Hadiaty, and W. Hadie. .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Paris, Sciences de la vie / Life Sciences. 1999, 322: 261–267. doi:10.1016/S0764-4469(99)80061-4.
  7. Inoue J. G., M. Miya, B. Venkatesh, and M. Nishida. . Gene. 2005, 349: 227–23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