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磘沟

瓦磘沟[lower-alpha 1],又名潭墘沟台湾一条因昔日中和瓦磘曾设烧窑制砖瓦而得名的河流[1]。在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为中和区永和区的界河[2]。全长4.7公里[2]。早年瓦磘沟下游有码头可通行小船,现已被整治成为混凝土排水沟。

瓦磘沟
潭墘沟
瓦磘沟庄仁桥到名利桥段
别名瓦嗂沟、瓦窑沟、瓦瑶沟
流域
水系淡水河
源头 
 - 位置南支流:中和区尖山脚
北支流:永和区得和里(复兴商工
河口新瓦磘抽水站
位置永和区中和区
本貌
长度4.7(2.9英里)

主支流归属与行经路线

中和乡地形图 中和乡志

以地理上的天然溪流而言,瓦磘沟为南势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先注入南势角溪主流再导入新店溪[3][4]。但以水利上的排水沟而言,许多政府工程将中和沟、二八张沟在内的沟渠整个视为瓦磘沟,故中永和界河被称为「瓦磘沟东支流」[3],而瓦磘沟西支流则指东支流以外的支流,尤其常用来指较不知名的「二八张沟[5](南势角溪主流「中和沟」则因为加盖,长度反而不如兴建「中和排水路」前的二八张沟)。故以下所谓「瓦磘沟东支流」等同「瓦磘沟主流段」,而「瓦磘沟南支流」、「瓦磘沟北支流」则指上游的南北两个源头[6]

  • 瓦磘沟南支流:从中和区秀山里的尖山脚,沿秀峰街85巷与40巷向西北流,接景平路92巷西侧停车场,接着是大智街35巷东侧,沿着大仁街后转西偏,沿大仁街西行,到大勇街29巷沿路转西北。
  • 瓦磘沟北支流:北支流,自永和区得和里(复兴商工)向南,过得和路115号「怡人园」后向西南[7],经民族街与智光街之间(西侧),过嘉新福桥(民有街跨瓦磘沟的桥)[8],流至民享桥北侧[6]
  • 瓦磘沟东支流(瓦磘沟主流):南、北支流在民享桥(或「清枝桥」[8])北侧,民享街23巷口汇集成为东支流,此处又名「双叉江」,是瓦磘沟的分岔口,在黄昏市场附近[9]。然后穿过民享桥,经过智光商工后方,从智光商工的教学大楼二楼以上的教室窗户往外看,可看得到东支流。沿景平、景安、漳和、枋寮、瓦磘里与永和区边界,由水源桥开始向西北流经约一公里左右(经光华、双和、庄仁、名利桥),流入新店溪旁环河西路的新瓦磘抽水站,排放入新店溪[1][10]。旧瓦磘抽水站则已拆除,原本位在中和区中山路二段三巷口[11]

东支流连同尖山脚之南支流全长四点四公里,北支流约长0.9公里[12],若东支流加上北支流采计4.7公里,故得计南支流约长0.6公里。

由瓦磘里休闲广场看过去的瓦磘沟

历史文化

  • 横越双和两地的瓦磘沟,古称「潭漧沟」,潭漧沟就在现今的永和国小附近,直到战后才改名为瓦磘沟。「潭漧沟」以前的作用是运输用水道,现今永和区智光商职附近的黄昏市场就是水岸码头,古代称「双叉港」,是中和、永和甚至新店地区早期居民交通、运输货品的重要通路。[13]
  • 「冷水泉」,又称「潭墘甘泉」,昔为中和庄八景之一,在瓦磘沟东侧,水源路上。日治时代海山煤矿需要泉水洗煤,由此引水,并同时做为供应枋桥(今板桥区)街民用水。今为台湾自来水公司工程处[9][14][15]

植物生态

民有街跨瓦磘沟桥旁梅花盛开。

沿岸多构树、血桐、山黄麻、榕树、大叶雀榕、棱果榕生长沟壁形成巨大乔木。亦多高大禾本,如:象草、芒草。其他植物包括: 长梗紫麻、青苎麻、肾蕨等。河面并人为栽植水蓑衣、水生鸭跖草科植物...等。岸边常有附近居民栽植十字花科蔬菜,南支流至汇流口附近多山樱花。

动物生态

  • 鸟类:小白鹭、红鸠、斑颈鸠、大卷尾、夜鹭、翠鸟、灰鹡鸰、褐头鹪莺、(灰头)红尾伯劳...等[16]
  • 昆虫:桦斑蝶、纹白蝶、黄蛱蝶、红拟豹斑蝶、无尾凤蝶、青带凤蝶、黑凤蝶、淡黄蝶、水青粉蝶、台湾粉蝶...等[17]
  • 鱼类:大肚鱼、吴郭鱼。
  • 两栖类:黑眶蟾蜍、泽蛙...等。
  • 爬虫类:斯文豪氏攀蜥、斑龟、巴西龟[18]

游憩景点

  • 主流段:
    • 保顺里公园与步道: 多蝴蝶蜜源与食草。
    • 名利桥至庄仁桥河岸垂柳木栈步道
    • 佳和里公园
    • 瓦磘里儿童游乐区广场:双和桥旁。
    • 瓦磘里休闲广场
    • 双和公园:临双和街,102年4月完工[19]
    • 华泰(社区)公园:在中和区安和里景安路79巷37弄口。
民有街跨瓦磘沟嘉新福桥旁梅花盛开
  • 北支流:
    • 堤岸[20]:民光街到民有街之间堤岸斜坡上有梅花、乌桕等老树,民有街跨瓦磘沟嘉新福桥北侧并设置一小公园。
    • 公园:民族街旁小公园。
    • 公园:智光街旁小公园。
  • 南支流:
    • 秀明公园:秀明桥为一小桥,横跨南支流,阶梯导引登上园区。
    • 绿中第001号步道:于两岸种植了多株樱花,并有石桌椅与踏步石步道。

相关条目

  1. 「瓦磘沟」又可写为瓦嗂沟瓦窑沟瓦瑶沟等多种写法。

参考文献

  1.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2.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5).
  3. <<关于中和/地理环境>>,中和市万维网
  4. 《台湾堡图(上): 摆接堡-枋桥》,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发行
  5.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1).
  6.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30).
  7. 永和国小的故事
  8. 台北县永和市行政区域图
  9.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10. 台北县中和市行政区域图
  11. .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5).
  13. <<永和文史社 骑单车寻根>>,联合新闻网
  14.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2).
  15. 《中和瑞穗配水池》,二鱼的古迹历史建筑之旅
  16. .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17.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18. .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5).
  19. 《瓦磘沟建便桥 正反意见两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时电子报
  20. <<瓦磘沟河堤改造 左岸绿意右岸失意>>,水患治理监督联盟 存盘,存档日期2010-07-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