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

王绍光1954年1月31日),政治学学者。至今出版中英文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几十篇。

王绍光
2013年在联合国大学接受采访时的王绍光
原文名
出生1954年(69—7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术背景
母校北京大学法学学士
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
论文超凡领袖的挫败
受影响自卡尔·施米特[1]
学术工作
学科政治学
学派或传统新左派
研究机构耶鲁大学(1990–2000年)
香港中文大学(1999–今)

生平

山东省荣成人,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72年至1977年任教武汉市堤角中学,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李克强同班同学。北京大学法学士(1982),美国康乃尔大学政治学硕士(1984),康乃尔大学政治学博士(1990)。曾于1990年至2000年任教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

观点

王绍光被归为“新左翼”一员[2][3][4]。不过他本人对“新左派”的标签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归类界定不清。[5]

国家能力

1993年,王绍光与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这次报告推动了中国整个分税制的建设和分税制改革,被国外媒体称作“王胡报告”。该着主张,中央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应当加强,因为中央政府可以加快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律框架的创建、向社会公众灌输市场经济观念以推行市场经济原则、对某些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实行利益补偿、稳定经济并承担经济改革所需的成本。[6]

公知

2006年3月4日,王绍光在《南风窗》的专访中说:「有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嚷嚷两句、批评两句,但是从来不做任何研究。你用Google学术搜索去查,有些所谓非常『著名』的学者,几乎从来不被学术刊物引用,也没有几篇文章发表到学术刊物上。他们的文章往往只有强词夺理的观点,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我现在不愿点名,但是有一批这样的人,只有观点,非常武断,而且往往是错误的,但是不需要论据、不需要论证过程。」[7]

公民社会

2009年7月27日,王绍光指出,公民社会是黑白好坏混在一块的大杂烩,与民主并没有必然的等号;公民社会组织在经济上主要依赖商业收益或政府资助或外国捐款,无法保证其自诩的独立性;流行理论强调公民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的外部效应,事实却是公民社会的内部效应(比如民主技能训练)恰恰更能促进民主;公民社会成为显学,正是过去十几年中人们缺乏理论想像力的典型表现[8]

2013年7月31日,王绍光指出,公民社会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编造的粗糙神话,它在概念上含混不清,它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国内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人民社会的理念清晰而无歧义,对外是骄傲地「站起来了」、自豪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是一个既磕磕碰碰、又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更容易成为追求的目标[9]

民主

2012年5月27日,王绍光在清华大学演讲“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10]。2021年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当之无愧地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11]

中国共产党

2017年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包容天下的心态”,赞同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

王绍光于2021年撰文称,四个自信“不仅仅是中共中央的提法,也是时代的产物,正在成为广大中国民众、中国学者(包括政治学者)普遍接受的共识。”[13]

著作

  • 《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与胡鞍钢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 Failure of Charisma: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 Oxford UP, 1995.
  • 《中国地区差距报告》,与胡鞍钢、康晓光编着,台湾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 《华人社会政治学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与朱云汉赵全胜编着,台湾桂冠出版社,2002年

参考资料

  1. Sapio, Flora. . The China Story. 7 October 2015 [29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ly 2019).
  2. Yuen, Samson. . China Perspectives. 2013-12-01, 2013 (4): 67–72 [2023-01-31]. ISSN 2070-34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英语).
  3. Anshu, Shi; Lachapelle, François; Galway, Matthew. . China Information. 2018-03, 32 (1): 139–159 [2023-01-31]. ISSN 0920-203X. doi:10.1177/0920203X18760416 (英语).
  4. 雷思莉·虎克. . 爱思想 (远东经济评论). 2007-04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5. .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6).
  6. . www.iccs.tsinghua.edu.cn.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7. 阳敏 〈历史的逻辑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变迁──王绍光博士专访〉 《南风窗》2006年3月4日
  8. 王绍光 「公民社会」袪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苦劳网
  9. 王绍光 「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编造的粗糙神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13年7月31日
  10. 王绍光 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人文与社会》
  11. 安英昭. . 中国新闻网. [202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12. . 人民网. [202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13. 王绍光.政治学本土化,时也,势也![J].政治学研究,2021(01):27-3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