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原

王保原1929年9月—2021年2月6日),台湾台南佳里人,为台湾剪黏匠师以及剪黏泥塑技术传承人[1],师承乃父王石发,为剪黏师何金龙的一脉传人;作品遍布台南市佳里区佳里金唐殿震兴宫、中西区西罗殿、新营区真武殿等庙宇。[2]2017年获得第四届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保存传承类)。

王保原
性别
出生(1929-09-09)1929年9月9日
日治台湾台南州北门郡佳里街(今台南市佳里区
逝世2021年2月6日(2021岁—02—06)(91岁)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9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21年)
职业剪黏师、庙宇彩绘师
父母王石发(父)

生平

早年

王保原出生于台南佳里。祖父王闹典(1869年-1931年)为木匠师,父亲王石发。于佳里西国民学校高等科 (今佳里国中)毕业后,进入日本陆军「第5野战航空修理厂屏东分厂」当幼年工。1944年自愿请调台东机场。

1945年,台湾战后时期初期,王保原一家经济陷入困境,迁至台东。因际,和父亲前往台东天后宫,修补二战时期遭毁坏的何金龙剪黏作,从而接任天后宫的油彩工程。此为王保原习艺生涯的开端,习得煮桐油、补土、雕刻木构件安金作法,技法逐渐成熟。1945-1946年,父子二人以半年的时光完成台东天后宫的彩绘工作。1948年10月,王石发携家带眷返回台南佳里。半年后,下营茅港尾观音寺聘请王家父子彩绘正殿。隔年娶妻陈樱花,并开设「瑞昌艺术社」贩卖镜台、天光灯和玻璃匾仔。[3]

佳里金唐殿初习剪黏

1956年,佳里金唐殿进行第四次大整修,内有众多何金龙作品毁损,王家父子受聘驻进金唐殿。自此,王保原正式接触剪黏。庙宇出入口龙虎门的对看墙上,留存其新作之「甘露寺」(叙述刘备招亲)与「白虎堂」(叙述穆桂英救夫),为其依照何金龙其他壁堵人物配景,从古书挑选新题材所创造。佳里金唐殿闯出名声后,多所庙宇剪黏和彩绘工作指名王保原施作,如佳里子龙庙(1958)、大潭庙和柳营果毅后镇西宫(1963)等。收授徒弟蔡根富吕兴贵杨胜波等人也陆续入门帮忙。[4]

接触新兴材料「淋砀」

1967年,王保原受佳里兴震兴宫聘请主持整修,始以高温耐久的淋砀仿作,让叶王交趾陶作品得到完善保护,亦邀好友蔡草如画师前来作画。兴震兴宫前殿步口墙面空堵上,有其新作之「白虎关」和「范蠡献西施」;而前殿内左右两侧空白墙面上,亦有「白虎堂」与「甘露寺」两堵新创作品。 感于时代转变,传统剪黏费工,淋砀制作快速,王保原遂至莺歌「寄窑」一工厂租窑烧制陶偶,后于佳里家中自设电窑,烧制淋搪。陆续施作将军文衡圣殿(1968)、澎湖庙宇(1969)、大湾清济宫(1987)等庙宇。[5]

1981年,佳里番仔寮应元宫完成后,考量身体状况,王保原不再承接庙宇工程,改以「做工艺」心态制作庙于旌仔堵淋塘人物,直至家中电窑坏掉,遂收手不再施作。

晚年展览及教学传承

2009年3月,台南县政府文化处着手进行其剪黏技艺之调查与保存,王保原于同年底捐赠近200张图面,和约30张老照片给文化处。2010年10月初,重拾手艺于台南萧垅文化园区展出新作。11月,台南县政府登录「王保原传统庙宇剪黏工艺」为传统艺术。[6]2011年,获文化部指定为「剪黏泥塑技术文化资产保存技术保存者」。[7]

2012至2018年连办8期「王保原剪黏创作传习工作坊」。「第一期王保原剪黏创作传习工作坊」于台南萧垅文化园区开课,二徒弟吕兴贵师傅从关庙远赴佳里协助讲课。2013年7月底,第二期剪黏课程开办,王保原退居第二位,由徒弟吕兴贵师傅主讲。[8]第六期工作坊,由学习较佳的学员,共同仿制位于佳里顶廍永安宫步口左侧壁堵的保原师作品《孙悟空大闹天宫》。[9]

2021年2月6日因病逝世,享耆寿93岁。[10]

获奖

  • 2011年成为台南市第一位经中央公告指定的「文化资产保存技术保存者」
  • 2015年获颁台南卓越市民
  • 2017年获得第四届国家文化资产保存奖

作品列表

  • 1956年
  • 1964年
  • 柳营果毅后堡镇西宫
  • 1967年
  • 1968年
  • 1971年
  • 1973年
  • 1987年
  • 学甲大湾清济宫
  • 西港中社沙凹金安宫

参考数据

  1.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1-04-07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2. .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2021-05-28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3. 黄秀蕙. . 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基金会.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4. 黄秀蕙.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11. ISBN 978-986-02-9900-7.
  5. 黄秀蕙. . 台南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29–30.
  6. (pdf.). 台南县政府. 2010-11-26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8).
  7. . 行政院公报. 2011-05-26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8. . 自由时报. 2014-11-02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9. . 台南市政府市政成果网. 2018-07-20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10. . 文化部. 2021-02-09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