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然
典故及概念
率然典出于兵家经典《孙子兵法》。《孙子·九地》篇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指用兵出色的将领应该能将军队训练得像率然一样,当头部受到袭击时,尾部会立刻前驱救应;尾部受到攻击,头部亦立即回头救应;如果身体中段受击,则头尾两端均会前往救应。这种阵法与另一种阵式概念「掎角」颇为相似,重视军队队伍之间的互相策应及联系。《礼记正义·卷三·曲礼上》亦曾引载这段内容:「又《兵书》云:『善用兵者似率然。率然者,常山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是其各有陈(阵)法也。』」意思大致相近。
阵法及价值
率然阵势与中国古阵法中的「一字长蛇阵」颇有关联,与著名的八阵图中的「蛇蟠阵」概念亦有因袭的关系。[1]以军事及计谋闻名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亦时有「长蛇阵」的概念出现。如第93回中,诸葛亮受到曹魏将领姜维袭击时,形容其阵势是「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2]在第111回中,曹魏将领邓艾于祁山下寨时,以「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为阵势,受到已成为蜀汉主将的姜维所叹服。[3]中国剧集《水浒传》中,出身将门的呼延灼就曾聚集青州兵演练长蛇阵,强调「率然」首尾相救的机动模式,以对付二龙山的鲁智深、武松等众。[4]可见调动得宜的长蛇阵势,能做到首尾相顾,是善于布阵用兵的一种公认证明。
文献或作品
- 曹植《魏德论》:「惟我圣后,神武盖天,威光佐扫,辰彗北弯,首尾争击,气齐率然。」
- 裴松之注《三国志·张辽传》引孙盛语:「夫兵固诡道,奇正相资,若乃命将出征,推毂委权,或赖率然之形,或凭掎角之势,群帅不和,则弃师之道也。」(《三国志·张辽传》)
- 晋代孙绰上疏:「如其迷逆不化,复欲送死者,南北诸军风驰电赴,若身手之救痛痒,率然之应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晋书·孙绰传》)
- 晋代庾亮儿子庾龢谏叔父庾翼一文:「若穷寇虑逼,送死一决,东西互出,首尾俱进,则廪粮有抄截之患,远略乏率然之势。进退惟思,不见其可。」(《晋书·庾亮传》)
- 《武经总要·古阵法叙》:「史称诸葛亮推演八阵图,得其新意。今夔州之南北岸,沙中累石,为八阵形势。凡八行,行相去二丈。桓温伐蜀,路繇之僚佐观之,无能知者,视之曰:『此常山蛇势也。』」
- 唐代杜牧《东兵长句十韵》:「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五·兵政六》:「相救如率然。内外须为犄角。」
-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八十六·兵政十二》:「姑孰山川阻险,扼要江津,居中驭驶,势若率然,触处为首尾,是故无事散之五标而不见多。」
- 《台湾文献丛刊》〈续明纪事本末·卷七·闽海遗兵〉载:「杰书兵数万至,国轩、淑以军二千凭城进,且战且守,势若率然,杀章京巴名克。」
其他意义
「率然」在文言文中亦可表示「全部(率)都是这样(然)」之意。作为形容词,也有「直接」、「洒脱坦率」或「潇洒不羁」等意思。
备注
-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遶,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因。」
-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原文:「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到。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视之,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 《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原文:「于是蜀兵尽离钟提,杀奔祁山来。哨马报说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个寨棚。维不信,参数骑凭高望之,果见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维回顾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诬矣。此寨形势绝妙,止吾师诸葛丞相能之。今观邓艾所为,不在吾师之下。』」
- 中视《水浒传》第二十七集剧集梗概
参考数据
- 《孙子兵法》
- 《礼记正义》
- 《三国演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