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拳
历史
“猜拳”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今人以猜拳为藏阄,殷仲堪与桓玄共藏钩,顾恺之取钩,桓遂胜。或言钩弋夫人手拳曲,时人效之,因为此戏。”可见当时“猜”的是手中藏匿的东西,所以古代的猜拳又名“猜枚”、“藏阄”、“藏钩”。陆容认为它起源于汉武帝的宫妃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相貌绝色,但双手患有拘挛症,从出生起就紧握两只拳头,任谁也掰不开,入宫后,汉武帝轻轻一拂,钩弋的拳头就伸开来,原来掌心握的是美玉。因此世人也开始流行用手握棋子、钱币、瓜子,或是其他物事,让人猜测,有一猜单双、二猜数目、三猜颜色之说,负者则罚酒。
根据明朝人谢肇淛所着的《五杂俎》写汉朝有手势令,但不知玩法。在发展过程中,划拳毕竟已成为一个家族,行令的方法也独立为一个体系。“空拳”、“内拳”、“五毒拳”、“五行生克令”、“七星赶月令”、“一月三捷令”等都是这一类。其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玩法是,两人相对同时出手,互猜所伸出手指之合计数,猜对者为胜。
其他明朝文献纪录,如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也有记载。《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
后世所谓藏阄,与藏钩、藏𫸩一脉相承,都是藏某物令人猜。射复者,射所覆也。由此可见,射复从藏钩发展而来并移入酒戏,是毫无疑问的。“猜子令”、“猜花令”、“猜朵”、“渔翁下网令”、“打擂令”、“揭彩令”皆属此类。
玩法
最初是把席上的果品或棋子握在拳中,让人猜测其数目之多寡、单双或颜色,输了的要罚酒,是谓猜枚。后来演化成一种猜手指数目的游戏,是谓豁拳。豁字有张开义,那么字面上,豁拳就是张手出指的意思。而「划拳」、「搳拳」等都是豁拳的讹写。
传统豁拳的方法是:参与的两个人同时各出一手(一般为右手),靠握紧拳头或伸出不同数目的手指比出从零到五六种不同的数目,在出手的同时喊出一个口令,对应最小为〇最大为十的一个数。若喊出的口令所代表的数目与两人所出的手指数的总和相同,即为猜中。若两人皆猜错或皆猜中,则视为平手,继续出拳呼令,直到一方猜中一方猜错时,决出胜负。猜错者要罚酒。
口令
豁拳所呼的口令皆是一些以数字开头或跟数字有关的,象征友谊和讨吉利的熟语。各地传统的呼法大同小异,也有些地区会流行一些新创的口令。下面列出的是流行范围较广、年代较久远的一些口令:
- 0 - 「宝一对」或「不出」、「不伸」、「没有」
- 1 - 「一心敬」、「一锭金」、「一条龙」、「一夫当关」
- 2 - 「两厢好」、「哥俩好」、「爷俩好」、「并蒂莲」、「双喜临门」
- 3 - 「三星[高]照」、「三羊开泰」、「三桃园」或「三结义」
- 4 - 「四喜财」、「四季发财」、「四季如意」
- 5 - 「五魁首」、「五经魁」、「五花骢」
- 6 - 「六六六」、「六六[大]顺」
- 7 - 「七个巧」、「七巧图」
- 8 - 「八匹马」、「八大仙」
- 9 - 「九连环」、「九重天」
- 10 - 「满堂红」、「全来了」、「阖家欢」、「十全十美」
黑拳
豁拳时所呼的数不能跟手上比出的数相矛盾。比方说,出五个指头时喊「三星照」、或出一个指头时喊「八匹马」,如此一来,对方无论出甚么数都不可能跟自己所喊的数对上。像这种出指数大于呼数,或小于呼数减五的出法就叫出黑拳(或臭拳)。出黑拳者要判失败而受罚。
规矩
中国
一些划拳通行的礼仪和禁忌包括:
- 猜拳时不能直呼数字,而要喊出吉利或友好的口令,这叫做「口彩」。
- 开局时同辈之间一般先呼哥俩好,以示友好;若是隔辈人,则长辈呼爷俩好,晚辈呼一心敬,以示爱护和尊敬。按着这种规矩开拳的,则第一拳都是举起拇指以做为问候,正式的猜拳从第二拳开始。
手势上的讲究:
- 有所谓「拳拳不离大拇指」,意思是,除了零用握拳,一到五各数的比法都要求有拇指的参与;
- 不能用拇指食指比出倒「八」字形;
- 不能指着对方的脸或身体出拳,因为这样的姿势不礼貌;
- 切忌一开局时就出零或五,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 出拳呼令一定要跟对手同时,后出的可能会被判罚;
- 亮拳时手指弯曲或呼口令时口齿不清的也都可能会被判罚。
有些地方还设了一些特殊的规则以保障公平。比如,有些人为了避免在醉酒后神智不清的情况下出黑拳,就一直喊「五魁首」,这样,手指无论怎么比都不会犯规,因而有些地区会禁止呼「五魁首」。
注释
- 何权衡等编《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