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菜宅

澎湖菜宅台湾话),又称宅内台湾话)、围仔台湾话),是一种屏蔽与挡风的石墙,用以保护田地内的农作物,澎湖就地取材,不少以硓石或者玄武岩堆砌,但不一定表示「围仔」都是用

澎湖桶盘屿之菜宅

地理背景

澎湖全岛没有足以为屏障的高山,位于台湾本岛与中国大陆之间,形成风力资源丰沛的群岛。尤秋冬东北季风盛行,平均风速每秒5-6公尺,最大阵风可达每秒13-14公尺,农作物生长不易,为了阻档东北季风与其挟带的咸雨,「菜宅」乃因应而生。

作用

菜宅为保护田地内的农作物,使其不受强劲东北季风摧毁。

建材

菜宅通常就地取材砌筑,有岩石的地方就开凿火山熔岩凝结的玄武岩;有珊瑚浅硼的地方使用硓石;水源丰富的便种植芦竹

建造方式

取玄武岩、硓石,硓石需经暴晒,去杂质份数日。建筑时,先打地基挖约深三十公分土沟,以大石头做基础慢慢往上愈小块石头堆栈上去,大石块间以小石填以空隙,利用石头间的棱角相互契合加以稳固。

作物

菜宅内的作物遇两季以南瓜、澎湖菜瓜、澎湖菜豆越瓜为主要。季则多种植高丽菜蕃茄大头菜茼蒿等蔬果。 菜宅除了种植时令的蔬果,最主要就是栽植冬作蕃薯,称为「栽母」。

澎湖桶盘屿之菜宅

风貌

  • 菜宅堆砌四面的称为「宅内」,墙最高,约1.6公尺-2.5公尺;西墙次之,高约1.5公尺至1.8公尺;墙最矮,大多不超过1公尺。
  • 由玄武岩所堆砌的宅内,因不易砌得牢靠,隙缝多,石块契合度低,通常高度为1.5公尺以下。

参考数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澎湖菜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